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論新著 >> 正文
家鄉(xiāng)坡底村,一只涅槃的鳳凰
2024-01-17 19:30:00 來源:涇陽縣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

家鄉(xiāng)坡底村,一只涅槃的鳳凰

疏煙淡月


在涇陽縣崇文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向3公里處,曾有一個溫存、溫暖、溫情的小村莊,它就是坡底村,生我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

和附近的許多村莊一樣,家鄉(xiāng)的由來,得從巍然矗立在涇河之濱的崇文寶塔說起。相傳明朝萬歷年間,萬歷皇帝的寵妃倩倩死了,皇帝聽說她的精靈飄到了蓬萊島,于是傳見工部尚書李世達,讓他在離京二十里處,修座高三十丈的“望仙塔”,萬歷皇帝希望站在塔上,能時時看見自己的寵妃。這李尚書,原籍涇陽縣,居官二十多年未還家,時常思念家鄉(xiāng),一聽皇帝說離京二十里,他滿腦子就是離涇二十里,沒有多想就忙帶夫人、女兒星夜趕路急回家鄉(xiāng)?;貋砗?,李尚書將建塔之事曉喻州縣,籌集銀兩,著手選址。這李尚書迷信風水,曾求教風水師來選址。風水師經(jīng)過考查,認為涇陽西北有一筆架山(嵯峨山、北仲山連綿起伏猶似筆架子),有架無筆,故文不盛,官不興,應在東南方位巽位立一座文峰塔(象征筆),有架有筆方出人才。于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選定崇文塔位置,選址后立即開展了清基工作。附近百姓聽說李尚書要為涇陽造塔,人人歡喜,個個爭先,爭著募捐,有錢捐錢,沒錢出力。于是,就在建造磚塔附近,興起了一座座作坊,聚集了一批批工匠,涇陽縣東南方向,建起許多磚窯,這一帶后稱窯坊,現(xiàn)稱姚坊;又有村子專門為建塔磨米面,這一帶又有不計其數(shù)的石磨子(村里的老人說原來沒有水泥,工程的建造用米磨成面熬成漿來黏合),后稱該村為磨子村,現(xiàn)稱磨子橋村;因在涇河兩岸運送物資來回擺渡,這一帶稱擺渡村;崇文村也是顧名思義因塔而名;而坡底村則是由于離姚坊村較近,姚坊村在建塔燒制磚的過程中取土較多,坡底村地方也在取土范圍,造成坡底村處于一個低洼地帶,東南方向崇文塔周圍又因基建地面較高,北部沒有取土又有一高楞。所以,在磚塔建成后,這里安居下來的一部分工匠們,主要是十幾戶張姓人家,就自稱坡底村人,這些張姓人家就是我的祖上,坡底村的張姓源于老戶張村的張姓,都是一個祖先。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傳說,但不管怎樣,他們在這里開始繁衍生息,用他們勤勞的雙手, 創(chuàng)造著屬于他們的幸福。

▲焦四民/畫

家鄉(xiāng)原來盈潤,家鄉(xiāng)原來飽滿,家鄉(xiāng)原來楚楚動人,走近時你會倍感它的溫情,離開后會時刻想念它的雅秀。在這里,土地無需修飾,清風繾綣旖旎,隨處可見粗壯的梧桐樹,花兒像喇叭一樣吹響著我們的童年;苦楝樹的小花朵那么內(nèi)斂,多像我們小小的笑靨;高大的皂莢樹,碧綠的菜畦,那也曾是我們的“百草園”,我們在大樹下嬉鬧,大樹是我們快樂的天堂;我們在小溪旁歌唱,小溪是我們赤腳走過歲月的音符;家鄉(xiāng)的藍天澄澈而悠閑,家鄉(xiāng)的白云綿軟而溫暖,家鄉(xiāng)的炊煙裊裊而婀娜,家鄉(xiāng)的風淡淡地攜著軟軟的時光,讓我們都會忘記了俗世與紅塵,這是我小時候的家鄉(xiāng),是我記憶中的天堂。

隨著我們無憂無慮享受美好時光的時候,我們漸漸認識了家鄉(xiāng)的貧窮的模樣。坡底村自解放初開始到1958年屬于永樂區(qū)南馬鄉(xiāng)(六鄉(xiāng))管轄,1958年至1962年屬崇文管區(qū)永樂公社管轄,設(shè)立坡底村黨支部,1962年后歸崇文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設(shè)崇文鄉(xiāng),直至2006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至今。坡底村由鈕家、坡底、南馬、石家渠4個自然村組成,轄8個村民小組,有1100戶、3550人。但無論怎樣改、怎么變,那時的坡底村群眾始終沒有擺脫貧窮、貧困、貧瘠,村民們居住條件始終很差、收入少、交通不便,既沒有靠近國道、省道甚至連最近的縣道也距離3公里以上,只有窄窄的渠岸邊路、坑洼不平的生產(chǎn)路、斜插田間的臨時路得以過人,坡底村的人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縣城、去永樂店有一條能通車(自行車)的路,就很滿意了。

記得我爺爺張全興在世時經(jīng)常給我們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十幾歲的他曾隨我的曾祖父在縣城的一家茯茶作坊做工,每天早上天不明就出發(fā),一口氣走到縣城東關(guān),由于那時我的曾祖父張仁望是涇陽縣茯茶作坊的一個小包工頭,村里隨他們一起做工的孩子就有十幾人,他們便從坡底村經(jīng)南馬、皮柳、姚坊、大曲子等村再到縣城硬生生踏出一條便道來,有時過通村小路,有時就走田間地頭,有時走林間,有時走水邊,就是沒有一條寬闊平整的路。爺爺在世時還經(jīng)常向我詢問縣城情況,問問他們原來做工的駱駝巷,問問繁榮的麻布巷、糧集路(爺爺說liang qi hang zi)。爺爺一生沒有離開過小路,以至后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趴在家門口的小路彎彎長長,像極了爺爺?shù)囊簧?,蜿蜒、坎坷、瘦弱、但又堅強!他一生都在路上奔波,在路上謀生活,小路沒有的時候,爺爺也不在人世了。

涇陽古為京畿要地、三輔名區(qū),有“關(guān)中白菜心”美譽,崇文鎮(zhèn)更是“涇三高”白菜心的中心了,那坡底村我估計也算是花蕊了,坡底村人擁有關(guān)中人的所有特點:

持家戀家但不保守。坡底村原主要以農(nóng)業(yè)為主,種植小麥、玉米,勤勞的農(nóng)人們還在地梁、莊稼的夾縫中種各類豆子、蔥蒜等供自家食用,改革開放前都是在自己一畝三分地里討生活,但是隨著政策的放開,養(yǎng)殖種植多樣發(fā)展,勞務(wù)輸出打工掙錢,個體經(jīng)商以少帶多。2000年以后,在村黨支部的帶領(lǐng)下,采取公司加農(nóng)戶的方式,在坡底四組發(fā)展紅提黑提葡萄500畝;發(fā)展奶牛和生豬養(yǎng)殖,坡底,村奶牛存欄近2000頭,生豬存欄最高時達6000多頭;種植品種好、甜度大、賣價高的無籽西瓜,此后很多年,村里土地沒有征用以前,一直有村民種植西瓜,而且在選擇品種上超前,在種植面積上穩(wěn)定,群眾年收入增加;同時村上開始有少數(shù)年輕人外出打工,有從事建筑行業(yè),有在南方工廠打工。從事經(jīng)商的也有幾十戶,主要從事干菜批發(fā)、小商品零售、蔬菜水果經(jīng)營等,重要的是坡底村的村民們從此接受了致富新觀念,都開始追求脫離貧困、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xiàn)狀。

安分守己樸實善良。家鄉(xiāng)人注重安穩(wěn),樸實敦厚,喜歡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但聽從黨的號召,服從國家政策,按照上級要求辦事。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單家獨戶的小灶被取消,整村人進“公共食堂”吃“大鍋飯”;1961年,“公共食堂”解散,各家各戶又重開小灶,完全是按照國家政策按部就班地走過。八十年代,又迅速響應黨的號召,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勤勞致富,到八十年代中期,幾乎一半家庭蓋起了一磚到頂?shù)钠椒?,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電風扇、鼓風機進入普通家庭,有幾戶人家換成大彩電,每當夜幕降臨,大人孩子們都會擠在幾家有電視機的人家院子里一起看《上海灘》《霍元甲》《陳真》,也看《射雕英雄傳》《幾度夕陽紅》《星星知我心》,好難忘的歲月??!可以看出坡底村人豪爽好客、待人真誠,做人義氣、做事認真,對待朋友真誠實在,從不藏著掖著,也不?;ɑc子。

秉性剛烈生蹭冷倔?!鞍税倮锴卮▔m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調(diào)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村里人說方言,大嗓門,說起話來都像吵架,類似秦腔中聲嘶力竭的“吼”,關(guān)中地區(qū)的人們?nèi)绱?,坡底村人如此,我家祖輩父輩如此,我們六個兄弟姐妹全都如此。近代陜西才子、比較文學家吳宓,曾將陜西“冷娃” 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生、冷、蹭、倔,單獨說來并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坡底村人們都說關(guān)中方言,我估計這給說話大聲提供了方便,我們很多人都試了,如果用普通話,就大聲不起來了。方言中我們把嘴饞貪吃者叫“嗓眼”,把心緒不爽、身心煩亂又一時間難以宣泄叫做“木亂”等等,這些方言說起來順口、聽起來生冷、感覺起來蹭倔,我自己寫東西時也常常是用方言讀出來修改,似乎方言能讀出來就感覺舒服,感覺氣順,近幾年的電視劇電影有好幾部都出現(xiàn)陜西方言,典型的有閆妮主演的《武林外傳》、閆妮和張嘉譯主演的《一仆二主》等。

世事變遷,斗轉(zhuǎn)星移。2010年左右,坡底村有了大的發(fā)展,村兩委會以硬化道路為契機,建成村黨員活動室7間和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先后共為村、組修筑水泥路10公里、瀝青道路3公里,搭建路燈共計180余盞。坡底村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觀,周邊道路通達,兩旁綠樹成蔭,村民自發(fā)組建鑼鼓隊、秧歌隊,農(nóng)閑時坡底村村民載歌載舞以表達自己幸福的生活和愉悅的心情。

到了2012年,西咸一體化的號角吹響,坡底村的土地先后被征用,先是修了高涇中路、涇晨路,建成基泰植物園、藍泰植物園。

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一天一個樣,這些都是西咸一體化給我們帶來的實惠。我祝福家鄉(xiāng)發(fā)展得更快更好,家鄉(xiāng)正像一只涅槃的鳳凰,在變革中飛向光明的未來!

作者簡介

疏煙淡月,原名張美麗,女,涇陽縣人,現(xiàn)供職于某新城應急管理局。喜歡詩歌,喜歡淡淡的生活;希望能將一生的遇見收藏,詩意安放。

(本文選自涇陽縣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2022年10月編輯出版的《涇陽村落》第一輯)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wǎng)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quán)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shù)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