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論新著 >> 正文
我的故鄉(xiāng)岳家坡
2024-01-05 19:30:00 來源: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19DD3

我的故鄉(xiāng)岳家坡

趙淑梅


故鄉(xiāng)是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也是人心中最神圣的凈土。我的故鄉(xiāng)是以山水有名氣的,以溝坡定村名的,這里是空氣清新、綠草遍地、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在過去,我的故鄉(xiāng)是酸甜苦辣一杯酒,村名就叫岳家坡,坐落于北仲山腳下,西南有涇河、涇惠渠及戰(zhàn)國以來的歷代引涇渠首遺址,轄四個自然村,岳家坡、趙家溝、張家山、東莊子,看到這幾個名字,就能想象到這里溝坡縱橫。明初,岳姓人始居坡地,清初張姓人定居于山下,清中葉趙姓人沿溝而居,東莊子是岳姓人分居于此。

從我記憶起,自己就居住在趙家溝,編為岳家坡村 6 隊(組), 70年代有30多戶人家、200多口人,一條溝壑從村中間穿過,全村有兩口深水井,溝東中間有一口,我家院子有一口。我家院子這口井可有功勞啦,據(jù)父親講60年代初6個縣區(qū)民工修涇惠渠大壩樞紐,吃的我家院子這口井的水,水質特別好。全隊社員娶妻生子喜宴中要用的一道地道的地方菜——大小豆芽,大豆芽裝蒸碗,小豆芽涼拌菜,味道地道好吃。而被邀請泡這兩道菜的人就是我母親,她一生勤勞善良,為人忠厚,加之我家有這口好井水,村里過喜事就提前邀請她泡豆芽,一提起泡豆芽我真想念母親。進入20世紀這兩口井被自來水替代。

圖片

▲涇河河落柴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昔日的幾件事還歷歷在目。一件是把騎自行車的人誤認為是飛。窮山溝,沒見過世面,據(jù)父親在世時說早年修涇惠渠的人,來時飛著過來,村上的人都圍著看,后來才知道是自行車。據(jù)記載,1884年,中國出版的《申江勝景圖》首次記載了中國開始出現(xiàn)騎自行車的情景:“人如踏動天平,亦系前后輪,轉動如飛,人可省力走路。不獨一人見之,相見者多矣?!边@說明窮山溝里的人見識少,接觸少,才會誤以為是飛著。

第二件事就是涇河漲水撈柴。村里大人叫河落柴,所幸的是今年全國雨水多,涇河漲水大于歷年,我故地重游拍到了和兒時經(jīng)歷的一樣的河落柴。作為山溝的農(nóng)村有燒不完的野柴禾,如野蒿子、野棗刺、農(nóng)作物的秸稈等,但沒有河落柴燒的硬梆。要想買煤炭燒鍋,家家經(jīng)濟拮據(jù)實在買不起。一遇到?jīng)芎訚q水,村里的大人就去河岸邊撈河落柴,之后用架子車或者馬拉車拉回家里,晾曬在門前,曬干后摞成柴堆,做飯時再拿籠撿一籠提到廚房燒,既省錢,又無黑煙,代替了買炭燒鍋的硬火。尤其是遇到誰家過大事,都愿意幫忙燒鍋,因為這種柴棒好燒,點著后火勢大黑煙少,不嗆人。加之和廚師距離近,還能吃到剛潑的油潑辣子夾饃,對窮僻山溝的村民來說,當時的油潑辣子夾饃也是特別的享受,多年都如此……現(xiàn)在看到河落柴,仍能回憶到兒時撈柴情景,更能回憶到?jīng)芎佣杭竟?jié)水清映底,是游玩的好去處。汛期漲水來勢很猛,急劇而下,經(jīng)過村莊都要做好沿岸群眾的撤離和防護工作。

第三件事是挖山掏沙賣錢,養(yǎng)家糊口。城市農(nóng)村蓋房都離不開沙子,而我們這里的沙子質量不錯,這既能賺錢,也和人命有關。70年代取沙沒有任何機械工具,全靠人力勞動挖沙,據(jù)我大哥回來說,挖掏很深的地方了,每十幾米就要點亮一根蠟燭,最長的掏沙洞約4公里長,當時我很好奇要進去看看,被村里大人們攔住了,好景不長,由于沙子是小顆粒狀的,不像石頭那樣堅固,隨著掏沙量的增大,洞子越來越深,終于有一天正當人們干活時沙子洞塌方了,好在沒有人命事故,但幾個人都不同程度受傷了,其中一個年齡較小的男社員傷勢相對重,留下后遺癥成為殘疾人,讓人心酸。這些都是貧窮造成的,由于很窮,下苦力做這樣的活才能賺到錢??梢姰敃r村上經(jīng)濟狀況了。

第四件事就是吃穿住行。雖然我們這里土地面積大,但大多是溝坡地,農(nóng)作物生長全靠老天爺,適時有雨糧食可能豐收,但產(chǎn)量有限。如果天旱沒有雨水,農(nóng)作物無法生長,收成無幾。俗話說地大物博,我們種的種類不少,除了小麥和玉米,還有耐干旱的蕎麥、谷子、豆類等,這些產(chǎn)量很低,補充主糧的不足。小時候經(jīng)常吃豆面和玉米面團團,以補充短缺的小麥面粉之不足。雖然很窮,但村上都能按時完成糧稅任務。那時候冬季早上苞谷糝稀飯就柿子拌炒面(把軟柿子去皮放到盛有炒熟面粉的盆里攪拌成絮狀即可),就是一道極好的菜,根本沒有鮮蔬菜。食用油更少,停電時油還要點燈用。過個生日,最好的禮物就是母親親手用扁豆湯煮幾個雞蛋,扁豆湯的紅顏色使雞蛋外殼變紅,給生日添上美麗的色澤,象征美好!

說起穿衣戴帽更有趣。那時全是土路,下雨天成為名副其實的水泥路,泥濘難走,穿的鞋子都是母親用手工制作的布鞋,見水就濕透了,遇到冷冬時月就把腳凍壞。那時,姊妹伙多,有雨鞋也是一雙,只能夠一個人穿,冬季穿的棉衣服只有一身,要是臟了,母親晚上拆開,洗完后放在木火爐子旁邊烘干,趕天明還要縫好以便娃穿上去上學。

改革開放前,農(nóng)村物資短缺,買布憑布票,買面憑糧票,經(jīng)濟來源困難,對窮僻山溝的農(nóng)村來說要想蓋房那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全村都住的窯洞和地坑窯,借溝坡勢挖的,然后用黃土和水加點短麥草稈攪拌成稀泥,把窯洞的墻粉光,就可以居住啦,也算是地理優(yōu)勢吧。70年代初,個別戶打土坯蓋房,時間長了,遇到霖雨天也會被水淋壞,包括窯洞前的院墻。

白天父母親參加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晚上在窯洞土炕上用棉花紡線,紡的線用來納鞋底子。借母親紡線用電燈,我睡在被窩看《敵后武工隊》《閃閃紅星》等小說,有時聽到翻書聲,母親督促我趕快睡覺第二天起早上學。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好笑,是借光學習還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總的來說也是太窮啦。家里的開支來源除了村上決算分的一點錢外,由于我姊妹伙多,父母每年都要喂養(yǎng)3頭豬補給家庭開支,否則就更拮據(jù)。那些年出門跟集或者走親戚多半是步行,個別戶有買來的二手自行車,就這都令人羨慕。

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幾十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岳家坡村告別昔日的窮苦,充分利用依山傍水資源,讓世人刮目相看。

借助歷代引涇渠首遺址特別是鄭國渠首遺址,在旅游觀光上做文章,宣傳歷史,富民一方。目前看到的涇惠渠首即涇惠渠大壩樞紐東側涇惠渠水閘以下至今王橋鎮(zhèn)上然村西北5平方公里范圍內,沿涇河自下而上,遺存有歷代古渠引水口和李儀祉先生興建的涇惠渠攔河壩、進水閘、隧洞、石渠,游人可一覽2200多年來,引涇灌溉的發(fā)展變遷史實。2016年鄭國渠首遺址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2017年9 月15日,縣上舉辦全域旅游推介暨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試營業(yè)啟動儀式,依托鄭國渠首遺址建成鄭國渠風景區(qū),這是我們涇陽縣全域旅游的又一張新名片。這里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而且依托得天獨厚的北仲山?jīng)芎拥膷{谷自然景觀,秀、幽、神、險 融于一體,山、峽、水、石皆出于自然。

鄭國渠西起仲山谷口(瓠[hù胡]口,今陜西涇陽王橋船頭村西北 ),鄭國在谷口作石堰壩,抬高水位,攔截涇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流經(jīng)今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縣,最后在蒲城縣晉城村南注入洛河。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對鄭國渠渠首工程進行實地調查,經(jīng)勘測和鉆探,發(fā)現(xiàn)了當年攔截涇水的大壩殘余。它東起距涇水東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涇水西岸100多米王里灣村南邊的山頭,全長2300多米。為了再現(xiàn)歷史,岳家坡村把瓠口所在地趙家溝修建為岳家坡瓠口廣場,現(xiàn)在已成為群眾和游客的活動場所。晚上太陽能燈光閃閃,廣場兩邊都是村民新蓋的磚混結構的房子。村子百分之九十的戶都有電動摩托車,百分之四十的戶都有小轎車,群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現(xiàn)在岳家坡村4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588戶2174人,共有黨員55名。村民收入以果樹種植,奶山羊、生豬養(yǎng)殖及勞務輸出為主,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3850元。村容村貌整潔,道路筆直,被命名為陜西省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

“月是故鄉(xiāng)明,水是故鄉(xiāng)甜?!蓖业墓枢l(xiāng),有歷代引涇渠首遺址,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有4A級鄭國渠旅游風景區(qū),有瓠口廣場,有張家山群泉飲水工程等等,雖說自己已是嫁出門的女子,但每每回來看到這些,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與城市相比我覺得我們村更貼近自然,更吸引人氣,更讓人留戀。每當我回到故鄉(xiāng)目睹這美好的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小時候那晚上出門漆黑一片怕掉進深溝里,雨天出門泥濘難走怕摔絆倒的惆悵心理不知不覺間拋到了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輕盈而自在和驕傲的心情?,F(xiàn)在家家都蓋起了磚混洋房,再不會出現(xiàn)霖雨天窯洞被水浸灌的現(xiàn)象啦,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但現(xiàn)在真的變化啦。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是我永遠難忘的地方,故鄉(xiāng)啊我愛您!

作者簡介

趙淑梅,女,中共黨員,退休干部,出生于陜西涇陽。熱愛公益事業(yè),熱愛家鄉(xiāng),喜愛文學,曾任教師、鄉(xiāng)鎮(zhèn)干部,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

(本文選自涇陽縣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2022年10月編輯出版的《涇陽村落》第一輯)

責任編輯: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wǎng)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