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賢鋒
貴州省仁懷市是醬香型白酒的發(fā)源地、核心區(qū)?!半x開仁懷,釀不出仁懷醬香酒”“離開茅臺鎮(zhèn),產不出茅臺酒”,是人們對醬香型白酒釀造的科學總結。走進這座飄散著醬香的城市,感受“12987”傳統(tǒng)釀酒工藝的獨特魅力,一起探尋歲月流轉中醬香酒的講究與微妙。

▲坐落在仁懷市的“天下第一瓶”
離開遵義茅臺機場前往仁懷市區(qū)沿途,道路兩側的醬香酒廣告招牌,“天下第一瓶”和印有“中國酒都”的酒樽雕塑無不讓人感受到來自酒都的熱情,約莫40分鐘車程就可以到達仁懷市區(qū),而“中國第一酒鎮(zhèn)”茅臺鎮(zhèn)距離仁懷市區(qū)也不遠。
50多歲的出租車師傅向記者熱情介紹起仁懷“中國酒都”的美譽,在這里可以品嘗香味獨特的醬香酒。在他們村基本上家家都會釀酒,不用大設備,小設備就可以。他們不會勾調,喝的就是烤出來“原汁原味”的燒春。釀酒技藝也多是和村里老師傅學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師傅很樂意教,釀酒的大致工藝大家都差不多了解,只在一些細節(jié)方面請師傅再把把關、長長眼。與傳統(tǒng)的“12897”工藝不同,村里的自釀酒不會取七次,一般兩次就差不多了。自家的酒多是自飲,或是給鄰里街坊、親朋好友拿點兒回家喝。一來二去的知曉誰家有釀酒也會花錢買,或者家有婚喪嫁娶的也會訂點酒。除了有訂的酒,一般一年也就釀一兩次,每次都是500斤糧食釀100斤酒。

▲茅臺集團大樓
說起茅臺鎮(zhèn)的變化,他說以前大大小小的酒廠有一兩千家,現在沒這么多了。一方面是現在對酒廠的環(huán)保要求愈來愈嚴格,小酒廠無法負擔幾百萬的環(huán)保設備;另一方面,現在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沒以前好了,很多小的酒廠接不到訂單,加上大型酒廠的競爭也越發(fā)激烈,自然就慢慢退出了市場。
“12987”工藝
中國釀酒技法多樣、酒類品種豐富,醬香型白酒是根據白酒的香氣特征劃分的白酒香型之一。貴州省仁懷市是醬香型白酒的發(fā)源地及核心區(qū)。醬香型白酒釀造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受地域特征影響十分明顯。
仁懷醬香型白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其獨特的傳統(tǒng)釀造技藝包括制曲、制酒、貯存、勾兌、包裝五個工藝環(huán)節(jié)。總結為“12987”工藝,一年一個生產周期,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拌曲、堆積、入窖發(fā)酵,七次取酒,分型貯存,精心勾兌,包裝出廠。
仁懷醬香酒自古嚴格恪守傳統(tǒng)的端午制曲,從重陽下沙開始,到次年第七次取酒后結束,歷經一年春夏秋冬四季。
(一)端午制曲,曲乃酒之骨
清晨時分,制曲車間開始了忙碌。

▲制酒車間工人在翻沙攤晾
經過篩選的小麥粉碎成適當的粗麥粉后加入適量的水和母曲(半年以上的陳曲),制曲工人開始了曲料配置,曲料攪拌到無干粉、無疙瘩、手捏成團、丟下即散的狀態(tài)為佳。雖然現在拌曲多由機械加工完成,但傳統(tǒng)的手工拌曲技藝還是被保留和傳承了下來。

▲酒坊李師傅正在古法制酒
踩制曲坯,適宜的溫度顯得極其重要。伏天踩曲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對于高溫大曲的培養(yǎng)極為有利。力度的掌握也是曲塊發(fā)酵的重要因素,曲塊要求四邊緊,中間松,疏密適宜的曲塊才能更好地發(fā)酵。制曲需要一定的微生物環(huán)境,微生物混入曲塊分泌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質等轉化為糖分。制曲車間的溫度經常高達60℃,這樣的高溫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

▲仁懷糯高粱
成型的曲坯要及時搬進自然通風的曲房里發(fā)酵,曲坯橫三豎三交錯堆積。曲坯間塞上稻草,曲坯看起來像被稻草包裹,這樣的操作利于散潮、保溫、通氣,為曲坯上的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發(fā)酵曲房用的稻草也有講究,新舊搭配,因為舊稻草的保溫效果比較好。在發(fā)酵40天里,要進行兩次翻曲,將上下層曲坯調換,每塊曲坯對調上下面,適當加入新稻草,丟棄舊稻草,使曲坯成熟更加均勻。
“從事翻曲的人不能使用驅蚊的花露水等,因為會破壞空氣中微生物的生存質量。翻曲時,中間的曲坯溫度最高可達65℃,一般人根本干不了?!币晃环ふf道。
第二次翻曲靜置完成之后出倉拆曲,即丟棄稻草,將曲塊放入通風的倉庫,此時的倉內溫度不能超過45度。拆曲工作要快,最難的是把草從曲上取下來。在每個輪次,出倉的時間都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適當改變。這個時間的把握就來自老師傅們多年的經驗和積累。
培養(yǎng)好的曲塊轉入干曲倉干燥儲存6個月以上,方能投入生產。成熟的曲塊在投入制酒生產前,要將其打碎研磨至無顆粒的粉末,越細越好,利于附著在蒸煮后的高粱原料上,充分發(fā)揮糖化發(fā)酵作用。
想要在四個季節(jié)做出一樣的曲是非常難的,對于溫度的控制、翻倉時機的把握等,都需要多年經驗的積累。
(二)重陽制酒,一年周期序幕拉開
赤水河谷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復雜且漫長,重陽后的赤水河河水開始變得清澈透亮,此時正是新一輪釀酒周期的開始。
赤水河水質優(yōu)良,無色透明,微甜爽口,酸堿適度,鈣鎂離子含量、硬度均符合優(yōu)質飲用水標準,滿足了釀造優(yōu)質醬香酒用水需求。
仁懷糯高粱是由本地傳統(tǒng)優(yōu)質糯高粱品種選育而來,粒小皮厚,淀粉含量高,角質率好,單寧含量適中,耐蒸煮,耐翻糙,出酒率高,特別適合醬香酒九次蒸煮、八次發(fā)酵、七次取酒的釀造工藝要求。茅臺酒選用的“紅纓子”糯高粱是仁懷糯高粱的一個小種,其得名于顏色與赤水河河沙顏色相近。因而,茅臺鎮(zhèn)本地人將粉碎后用于制酒的高粱統(tǒng)稱為“沙”。
“12987”中的“2”,即第一次投入50%的高粱制得生沙后,第二次再將余下的高粱投入得到糙沙。蒸完糙沙酒的酒醅出甑后,不再添加新料,接下來就是進行攤晾、拌曲、堆積發(fā)酵、入窖發(fā)酵(30-33天)、開窖取醅蒸餾得回沙酒(第二輪次酒),三到七輪次均如此循環(huán)操作。第三、四、五輪次原酒為大回酒,第六輪次原酒為小回酒,第七輪次原酒則為追糟酒。
攤晾,是制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糧糟經過蒸酒蒸釀雖然吸收了一定的水分,但其水分含量尚不能達到入窖最適合的程度,可向未攤開的熟料堆潑水以增加其水分含量。隨后攤開酒醅降溫,其間不斷用木锨或不銹鋼锨翻拌降溫至36℃-38℃后收成埂狀。酒醅收成埂后,灑尾酒,尾酒要灑放在糟子埂上,灑放后再翻拌一次。再進行拌曲操作,首先要用吹風機將蒸煮過的酒醅降溫至34℃-36℃。下沙、糙沙的高溫大曲加在糧醅埂上,加曲后迅速翻拌3次,使每顆高粱粒上都沾滿曲粉,做到糧曲均勻。

▲茅臺集團每逢重大活動都會出產一款紀念酒

▲中國酒文化城里展示的年份茅臺酒
堆糧發(fā)酵從四周往上堆,防止偏堆,堆好的酒醅要勻、圓。在冬季節(jié)的堆糧堆得高,夏天則要堆矮一些。收堆溫度要均勻,從溫度高開始,逐步降低,防止出現包心、腰陷等。堆積后的酒醅在入窖前要對其溫度進行監(jiān)測。堆積使酒醅富集微生物,使大曲中的霉菌,嗜熱芽孢桿菌、酵母菌等進一步繁殖,起二次制曲的作用。堆積時間一般在56-72小時,溫度上升至48℃-52℃,表層有2cm-5cm白色菌體,酒醅有香甜氣味后方可入窖池發(fā)酵,入池要均勻。
制酒師傅要操作入窖發(fā)酵時,將溫度高的酒醅放至窖底,溫度低的則在窖面,以保持溫度一致,入窖溫度不能低于32℃。下窖要疏松操作,速度不能太快,入窖倒堆的過程也是酒醅與新鮮空氣進一步接觸的過程。酒醅入窖后要攤平,測量入窖溫度。待酒醅自然沉降24-48小時后撒一層谷殼,最后用當地特有的紅色窖泥封窖。窖池需要每天有專人檢查窖池的情況,隨時壓緊池邊裂縫,灑適量水以保持窖泥不干不裂。
封窖發(fā)酵一個月后開窖取醅,首先用鐵鏟在窖泥上鑿出裂縫,用手一塊塊地取下窖泥丟進一旁的推車,將這些窖泥推入窖泥室以后續(xù)循環(huán)使用。取完窖泥后再將酒醅表面的谷殼掃除干凈,待窖池中窖泥清除干凈后,用大型桁車抓鏟分層取出池內發(fā)酵成熟酒醅。這一步十分考驗工人對桁車抓鏟的操作熟練度,吊臂在車間里來回移動,十分晃眼,也十分危險。
在進行最重要的裝甑蒸餾取酒前,可在酒醅中拌入清蒸過的稻殼以調節(jié)酒醅的疏松度,稻殼的數量大約為高粱數量的2%,每輪次的用量要根據具體情況做適度調節(jié)。蒸酒的過程要求緩慢蒸餾,溫度控制在38℃-40℃。通過高溫取酒,既可充分揮發(fā)低沸點的硫化物等有害物質,又讓酒體香氣香味更加突出。蒸酒人員在取酒時,經常邊取邊嘗、掐頭去尾、量質取酒。一般每輪次取得上部酒醅蒸餾為醬香酒、中部酒醅蒸餾為醇甜酒、窖底靠近窖泥的酒醅蒸餾為窖底香酒,三類分型入庫存放。各輪次各香型酒至少在陶壇中貯存3年,經過年份的陳化使酒味醇和、綿柔,才能開始進行勾調。先勾調出小樣,再放大樣調合。
勾調,是醬香酒的靈魂,沒有它,醬香酒也只是一個軀殼。蒸餾取酒,即使是相同原料、大曲、生產工藝,同一窖池蒸餾得出的基酒也是差異甚大。更別說來自不同糟醅層,又經過七個不同輪次蒸餾,所得基酒的品質就更加豐富多樣。分型定質后,甚至可以有160多種不同的基酒。一般而言,在輪次基酒組合中,一、二輪次酒聞香為生糧香,放香好,勾調時適當添加能提高放香、噴香,過量會影響酒體的醬香風格;三、四、五輪次酒,具有醬香突出,純正,酒體醇厚,在用量上要相對多些;六輪次酒具有典型的焦香,用量適當會有獨有的回味焦香感;第七輪次酒又稱追糟酒,有糊香,但同時有枯糟味,澀苦味較重,勾調時量不宜過多。
七個輪次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的基酒在精心調配的勾調下,酒體韻味十足、令人陶醉。成品勾調合格后再貯存一年以穩(wěn)定酒質,經理化檢測和感官分析合格后,才能包裝出廠,到達消費者手中。
走進醬香酒廠
白酒大家或許都司空見慣,說起釀酒技藝有些懂行的酒友更是能娓娓道來,那進入酒廠制酒車間參觀,直面感受蒸騰醬香氣里的傳統(tǒng)釀酒技藝傳承,這樣的機會就不可多得了。

▲俯瞰夜郎古酒廠
早上10時,在中共仁懷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位于距離仁懷市區(qū)約40公里外的仁懷名酒工業(yè)園區(qū),夜郎酒谷風景區(qū)和夜郎古酒業(y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夜郎古酒”)就坐落此處。
夜郎古酒是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qū)(仁懷)“十大名酒”之一,在名酒工業(yè)園區(qū)里還聚集了其他代表及規(guī)模較大的白酒企業(yè),大大小小的酒企約有90多家。
進入夜郎古酒的制酒車間,一群身著紅色工服的制酒工人正在如火如荼地忙碌著。攤晾區(qū)熱氣蒸騰,幾個工人拿著鐵锨正翻拌降溫酒甑里倒出的蒸完酒的酒醅,另一邊的酒甑旁的制酒工人正“快準狠”對著酒醅冒氣的地方布料壓氣……一處處直觀的現場畫面,更是讓人加深了對“12987”釀酒工藝的認知和感受。
接待人員介紹道,“這個車間是我們整個廠區(qū)里最大的,由兩個車間合并而來,內共有104口窖池,設有8個班組,工人大概有100人左右,現在是兩個班組正在作業(yè)。目前,我們年產能8千噸,儲酒能力在5萬噸?!?/p>
品酒室里,三名品酒師正在對輪次酒進行品評。據介紹,他們會先各自分別對酒進行分型定級,如果三人打的分有異議將會進行盲評打分,最終得出待評酒的定級。
墻上張貼的《夜郎古酒業(yè)有限公司醬香新酒分型定級標準》標注了夜郎古酒的醬香、醇甜、窖底三種典型體,在每種典型體的后面又羅列了各個級別以及對應的風格特征,這是品酒師們進行品評工作的標準,但也不全是。品酒七分靠聞香,三分靠嘗味。聞香就是聞酒的香氣,嘗味就是慢慢吞進以感受酒的酸甜,嘗酸甜苦咸協(xié)不協(xié)調。他們大學的專業(yè)與食品安全相關,考取了品評師的相關證書后才可以上崗從事品酒工作。

▲保留下來的夜郎村舊址

▲封壇的夜郎古酒
當被問及一天要喝多少酒,一位品酒師笑著說“咋可能都喝進去呢,我們一般在口腔里感受味道后就吐了,最多就是吞一點點?!?/p>
跟著接待人員,我們來到了夜郎古酒繞山而建的參觀棧橋。站在棧橋上,朝著酒廠的方向望去,廠區(qū)的主要車間一覽無余,立在車間樓頂的“一生釀好一壇酒”“讓世界愛上中國醬香”企業(yè)使命的紅色標語牌顯得格外醒目。
參觀棧橋的右側是夜郎古酒的包裝車間,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包裝線上的瓶裝酒和已經打包好的一箱箱酒?!斑@邊有兩條全自動的包裝流水線,兩條線的產能一天是1.2萬箱。前面是我們的兩條全自動化線的罐裝線,兩條線一天可以生產3萬箱。四條線一天最少可以生產4萬箱?!苯哟藛T介紹道。
夜郎古酒廠的旁邊,還保留有一處名為“夜郎村”的地方,這是夜郎古酒征地建廠后將老房子保留重新修繕用作參觀的舊址。夜郎村里存有歲月的印記,以泥土房的斑駁、整齊擺放的陶壇、保存至今的老家具的方式一一具象化了。
“我和夜郎村的其他幾個人都是原先住在這附近的村民,在酒廠擴建征收了土地之后,這里幾處舊房子保留修繕,我們就在這工作了,主要是負責接待來往參觀的游客。”制酒坊的李師傅一邊忙不停手上的活,時刻關注著甑里的蒸酒,一邊向記者遞來一杯古法釀的燒酒。李師傅釀的酒是沿用古法,用的小曲,也不同于酒廠七次取酒的工藝,是一次性烤成的。他平時喝的也都是自己烤的酒。
仁懷的酒文化
在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執(zhí)行秘書長黃黔華與記者一行進行了一場關于中國酒文化發(fā)展歷史、仁懷的發(fā)展以及醬香酒歷史的交流,此行收獲頗豐。
據介紹,源自仁懷的醬香型白酒,是中國白酒的主要品類之一。元明時期,仁懷釀酒業(yè)和釀酒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多種技法和原料的酒產品暢銷于市。清至民國時期,川鹽入黔,商賈云集,對酒的需求達到旺盛,使得醬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術逐漸成熟,聲名漸起,為更多人所知所喜。
說起酒文化的發(fā)展,必然離不開當地的史料記載。赤水河鹽運的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清代中期,國家鹽政改革、赤水河疏浚,進一步促進了赤水河的鹽運繁榮。從赤水河的幾次開發(fā)、疏浚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到酒作為貴族飲用的珍品是如何伴隨著河道發(fā)展,并走入尋常百姓家的。
不僅如此,從茅臺鎮(zhèn)以及仁懷市的一些考古遺跡中挖掘出的大小不一、容量各異的酒缸、酒甕、酒壺等酒器酒具,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分析考量仁懷釀酒、飲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時期,以及當地酒文化的繁榮豐富。

▲夜郎酒谷
從一些詩詞中,我們可以追尋到關于仁懷釀酒的零星記載。清代詩人鄭珍的詩句“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記錄了川鹽入黔的場面。清代詩人陳熙晉的“村店人聲沸,茅臺一宿過。家惟儲酒賣,船只載鹽多?!眲t向我們展示了當時茅臺村在鹽運中家家儲酒的時景。清乾隆《黔南識略》記載道,“茅臺村,地濱河,善釀酒,土人名其酒為茅臺春。”清道光《遵義府志》記載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p>
1965年,茅臺酒被正式確定為醬香型白酒。同時,還劃分出清香、濃香、米香和其它香型白酒。之后,不斷歸納總結,補充了董香、鳳香、豉香等。
以茅臺酒為龍頭,仁懷醬香酒產業(yè)不斷發(fā)展,進入品質化、品牌化時代。
2001年,茅臺酒的生產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茅臺酒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名單。
2004年,仁懷市獲授“中國酒都”稱號。
2013年,“仁懷醬香酒”作為產區(qū)品牌,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牌價值近千億元,成為傳播產區(qū)文化、傳承產區(qū)工藝、打造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yè)基地核心區(qū)的標志性品牌。隨之提出的“仁懷醬香酒產區(qū)”概念,讓仁懷醬香酒被更多人所知。
2019年1月,釀造仁懷醬香型白酒的原料——仁懷糯高粱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稱號。
2021年,仁懷市又獲得“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qū)(仁懷)”金字招牌,為打造世界醬香型白酒產業(yè)基地核心區(qū)奠定了基礎。
2023年,仁懷獲授“世界醬香白酒核心產區(qū)(貴州·仁懷)”稱號。
2024年底,仁懷市舉行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qū)(仁懷)系列標準發(fā)布會。會上發(fā)布了5項系列標準,包括醬香型白酒產區(qū)(仁懷)及其產區(qū)白酒產品、基酒、生產技術、高溫大曲的規(guī)范性標準,對產區(qū)傳統(tǒng)技藝的穩(wěn)定發(fā)展,產區(qū)產品品質的穩(wěn)步提升和產區(qū)聲譽的維護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元旦剛過,黃黔華的朋友圈里轉發(fā)了一則好消息: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99項、120子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86項、179子項)。其中,茅臺鎮(zhèn)重陽祭水習俗入列民俗項目,蒸餾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仁懷醬香型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入選傳統(tǒng)技藝擴展項目名錄,這代表著仁懷醬香酒的發(fā)展又邁進了一大步。
在仁懷醬酒集團舉行的2025年全國經銷商聯(lián)誼會暨中國首款醬香威士忌發(fā)布會上,仁懷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李穎表示:2023年,仁懷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1800.32億元,預計2024年地區(qū)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目前規(guī)上酒企達133家、產值億元以上的31家,初步形成了“茅臺引領、群星閃耀”的核心產區(qū)企業(yè)集群。

▲國臺智能釀造車間中央控制室
當與黃黔華聊起現在茅臺集團的茅臺酒難買的原因時,他說了兩個字:產量。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仁懷市有機高粱認證地塊超50萬畝,種植面積常年穩(wěn)定在30萬畝左右。雖然現在高粱的產量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但實際能產多少糯高粱,其中又有多少紅纓子糯高粱能用于釀酒,這遠比大家想得要少。產能被高粱所限制,那有人會說,用外地產的高粱不行嗎?
答案是,外地高粱一定釀不成好的醬香酒。
仁懷特有的土壤和氣候環(huán)境造就了仁懷糯高粱的獨特品質。仁懷糯高粱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稱號,以本土小紅纓子、牛尾砣、青殼洋等為父本、母本,培育出了紅纓子、臺糯、紅珍珠等一批優(yōu)秀的仁懷糯高粱品種。除茅臺酒釀造選用紅纓子糯高粱外,仁懷的地方酒企大多數用的都是仁懷糯高粱的其他品種。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制定了醬香酒的釀造標準,但是每個酒廠的生產工藝是有差別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海拔、車間以及產地等都會對酒的品質有影響。與茅臺酒一樣,仁懷醬香酒也有自己的釀造標準,“離開仁懷,釀不出仁懷醬香酒”。
除了仁懷醬香酒的故事外,仁懷還有一則茅臺酒的故事。1975年,國務院下達任務:異地復制茅臺酒。經過論證考察,工作組在遵義市北郊建起一間酒廠,嚴格按照茅臺酒的釀造工藝生產白酒。但所產白酒與茅臺酒相比品質懸殊。究其原因,是茅臺酒廠所在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殊,異地難以復制其環(huán)境和氣候。茅臺酒廠所在地茅臺河谷海拔僅400余米,三山環(huán)抱,一水穿越,從谷口看去猶如一個天然“酒甑”。特殊的地質地貌環(huán)境和獨特的氣候,使茅臺河谷氣溫較高,雨少風和,大量微生物群穩(wěn)定繁衍生長,并能直接參與到茅臺酒的釀造中。加上當地產的紅纓子糯高粱,從原料上為茅臺酒的釀造提供了質量保證。這次的實驗長達10年,進行了3000多次分析,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結束。最終證明:“離開茅臺鎮(zhèn),產不出茅臺酒”。
說到這里,黃黔華還向記者科普了哪些酒可以稱為茅臺酒。答案是,產自茅臺酒廠15.03平方公里生產保護區(qū)的酒,才可以稱作茅臺酒。這是經過嚴格的科學分析檢測后劃定的范圍,離開了這個區(qū)域生產的酒就不能叫作茅臺酒。除了茅臺酒有劃定區(qū)域,仁懷醬香酒也劃定了120.04平方公里的仁懷醬香酒核心產區(qū)。所有產自該地區(qū),采用特定的工藝、選用產自赤水河流域的仁懷糯高粱生產的醬香酒,統(tǒng)稱為仁懷醬香酒,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
近年來,在貴州省、遵義市以及仁懷市的高度重視下,仁懷市規(guī)范了醬香酒生產企業(yè)。為了讓仁懷醬香酒這個招牌越擦越亮,在相關文件以及規(guī)定的要求下,關停了、整改了一批大約七八百家不符合釀造規(guī)定和環(huán)保要求且存在一定風險的酒廠和作坊。
在采訪的最后,當問及黃黔華對酒的選擇喜好時,黃黔華說道,“我原來喜歡喝米酒,后來是二鍋頭、洋河酒,再后來是董酒等,到現在最近10年來,我只喝醬酒。醬酒它具有口感的侵略性,喝個兩三次之后,你就不想再喝其他的酒了。它飲后的舒適度特別好,頭不暈、口不干、第二天腦袋也特別清晰。第一次喝你會因為醬酒帶的醬油味的感覺接受不了,這是因為各個廠的調配的酒的入口感受不同。有的酒就是好入口,另有的就是味道比較大?!?/p>

▲國臺智能釀造車間機械制曲

▲國臺智能釀造車間智能上甑機器人及酒甑區(qū)
當然,在千人千味的大背景下,如果對醬香酒的口味口感有特殊要求,可以選擇定制。酒廠會提供樣酒供品嘗,再根據顧客的需求不同,對調味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往廣東銷售的酒就要烈一些,那邊的人喜歡入口烈的感覺;而往山東銷售的酒,就會要求酒更加綿軟一些,講究一種厚重感。不同的酒聞起來的香氣也會不同,有的會聞到焦香味,還有的會突出青草香。
智能釀造的改變
2024年底的一則視頻,國臺智能釀造廣告片《小撒探廠怎么拍》火爆刷屏,既讓大眾關注到了國臺酒業(yè)在釀造上的創(chuàng)新,也引發(fā)了思考:智能釀造對傳統(tǒng)釀造技藝是技藝的創(chuàng)新提升,還是被取代?
此次國臺酒業(yè)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推動傳統(tǒng)釀酒向智能化、智慧化釀造轉型升級,采用數字化技術解析醬香型白酒傳統(tǒng)釀造工藝,將“12987”傳統(tǒng)釀造工藝細化為30道工序、274個環(huán)節(jié),提煉出1508項工藝指標標準,細分為A、B、C三類予以精細化控制,貫徹到制曲、釀酒、倉儲、勾調、包裝等生產全流程。通過智能釀造,將從前的經驗數據化,用可量化的標準精準控制釀造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與傳統(tǒng)釀造技藝相比,智能釀造可以減少人為誤差,提高酒體質量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提升生產效率,也讓酒品“產品質量更恒定”“批次更一致”。比如在上甑流程,在傳統(tǒng)釀造中上甑需要制酒師傅手眼配合,見氣壓醅,在操作時制酒工人必須確保注意力集中與身手敏捷。智能上甑系統(tǒng)則可以實時監(jiān)控酒醅狀態(tài),調整布料的節(jié)奏,完美再現人工上甑的速度和力度,精準判斷高粱蒸煮程度等,讓智能機器人擁有“老師傅”的手藝,還解決了“見汽二兩酒”的行業(yè)難題。
另一方面,智能釀造也面臨著如何傳承的難題。首先,如何在保證極致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保留古法釀造酒的獨特風味以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智能釀造工藝雖然采用數據化后的標準化生產流程,通過精確的傳感器和控制系統(tǒng),在釀造過程中實現對溫度、濕度、發(fā)酵時間等關鍵參數的實時監(jiān)測和調控,大大提高釀酒的穩(wěn)定性和一致性。
但可能會導致酒的品質過于單一,缺乏個性,千酒一味。而且,對一些追求傳統(tǒng)醬香風味的酒消費者來說,他們可能更傾向于購買用傳統(tǒng)釀造技藝生產的酒。如何讓這部分消費者接受并喜愛由智能釀造的古法酒,也是當下需要考慮的問題。
未來,智能釀造或許會讓醬香酒的釀造更加高效率、高品質,但如何做好創(chuàng)新與傳承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變的是釀造手段,不變的仍是傳承的技藝背后醬香酒獨特的香味與內核。我們品嘗的每一口醬香美酒,都是無數辛苦的人們的默默付出,更是堅守、傳承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
(感謝中共仁懷市委宣傳部及受訪單位對本次采訪的支持?。?/p>
參考文獻
[1]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尋跡仁懷(一)》,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4。
[2]仁懷醬香白酒科研所、仁懷市酒文化研究會:《醬香秘域》,2021。
責任編輯 王順利-《新西部》雜志-新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