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濁的空氣、泥濘的地面、轟鳴的機器……這是記者4日下午在地處陜西南部寧陜縣的陜西引漢濟渭工程秦嶺主脊段隧道施工現場聞到、看到和聽到的一切。
隨著農歷新年的來臨,在這個隧洞長度達98.3公里、隧洞最大埋深達2012米、施工規(guī)模和難度居世界前列的陜西“南水北調”施工現場,建設者們正在用他們辛勤的汗水和忘我的付出堅守在勞動一線。
在跟隨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大河壩分公司工程師張忠利及施工方中鐵隧道集團秦嶺隧洞項目部經理趙毅一行,乘坐大巴車從主隧支洞下探3880米隨后再沿主洞前行2400米之后,記者以為來到了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的工作現場。沒想趙毅說,咱們還需再換成擺渡小火車、穿越水簾洞,才能到達。
在乘坐小火車前往掘進機工作斷面的2000米隧道里,由于巖石積水較多,山體內的滲水如瀑布般傾瀉在小火車的頭頂和兩旁,記者的衣服也被打濕;加之排水速度有限,一些路段內的熔巖積水甚至上涌到了小火車的車廂里面。隧道內溫度很高,通風不便,空氣混濁,很多工人光著膀子、穿著短褲、腳蹬雨靴,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
張忠利說,引漢濟渭是陜西優(yōu)化全省水資源調配的基礎性調水工程,通過調取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漢江補給渭河,每年可增加渭河入黃河水量6億立方米到7億立方米,有效補充黃河的水資源,同時歸還被大量擠占的農灌用水,改變陜西關中地區(qū)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tài)水的狀況?!艾F在最讓我們和施工方頭疼的,就是工程難度超出想象,施工速度進展緩慢。”
在嘈雜的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指揮室內,趙毅接過了話茬:“從難度上講,引漢濟渭工程從底部橫穿世界十大主要山脈——秦嶺,這是人類的首次嘗試。受地形、地貌等因素限制,隧洞施工中,獨頭掘進最長達到近20公里,由此帶來的通風、運輸、排水、供電等問題均為世界級難題。加之秦嶺山區(qū)地質構造復雜,要穿越多條大的地質斷裂構造帶,將面臨突發(fā)性涌水、涌泥以及高埋深、高地應力帶來的巖爆、高地溫等施工難題。在秦嶺山區(qū)開挖輸水隧道,如何保證高埋深超長隧洞施工測量控制精度、實現精準貫通,也是在建設中面臨的一項重大技術難題?!?/p>
趙毅說,從2015年3月至今,由于巖層構造復雜,雖然采用了世界最先進掘進機械的施工工作,但也只前進了不到2公里。為了實現主隧早日貫通的目標,我們和引漢濟渭公司的人員一起,經常在太陽出山之前下到隧道底部,在太陽落山后再從隧道里出來,整天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但目標只有一個,讓清澈甘甜的漢江水早日送往關中。
“這個春節(jié)就不回家了,在工地上和工友同志們簡單的慶祝一下。我們還要繼續(xù)趕進度、促推進,讓引漢濟渭工程主隧南北兩端早日變通途?!壁w毅說。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