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吐魯番這片神秘美麗而又彌漫著瓜果香的土地上,一條條坎兒井將渠渠清水晝夜不息地送進干旱的村莊,一路上發(fā)出潺潺的響聲,像一把把熱情的熱瓦甫在不停地彈奏,用那美妙的琴聲澆灌出片片綠洲,讓沉睡千年的悠長歷史一下子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已經(jīng)70歲的吐魯番坎兒井匠人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10多年來每天都會重復(fù)同樣一件事情:沿著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坎兒井明渠一路走去,開始一天的勞作。因為這條坎兒井的存在,這片本來荒涼的戈壁變?yōu)橐粋€郁郁蔥蔥的小綠洲。千百年來,眾多像阿不都熱依木一樣的坎兒井匠人憑借簡易的工具和辛勤勞作,挖出了全長約5000公里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成為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并列的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查看坎兒井澆灌出的綠洲內(nèi)的核桃長勢。(資料圖)
阿不都熱依木所挖的阿不都熱依木·吾尊伯克坎兒井,是他所在的坎兒井匠人世家在當?shù)赝诘牡?條坎兒井。他所在的托克遜縣伊拉湖鎮(zhèn)布爾加依村地處天山腳下,距離托克遜縣城60余公里。布爾加依村的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一條阿不都熱依木家族成員挖掘的坎兒井,正是因為有了坎兒井,這處遠離城市的荒涼戈壁吸引了人們前來定居,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村落。

吐魯番坎兒井景區(qū)。(資料圖)
阿不都熱依木從小就有出身坎兒井匠人世家的自豪感。作為家族里的第四代坎兒井匠人,在機電井及各類大型水利工程普及的條件下,阿不都熱依木依舊以坎土曼、籮筐等工具,以吐魯番這片古老綠洲最傳統(tǒng)的坎兒井挖掘工藝挖井的作法,在周圍很多人眼里感覺很另類。對于這個問題,阿不都熱依木說,爺爺、父親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坎兒井,在村里聲望很高。他也想挖一口坎兒井,因為只有這樣他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
阿不都熱依木說,最初他提出挖坎兒井的想法時,家人都不同意,這樣他只好每次偷偷的開上家里的拖拉機到距村子3公里外的戈壁灘上找水源,挖豎井,掏暗渠。后來,老伴發(fā)現(xiàn)了他挖井的事情,看他態(tài)度這么堅決,就陪他在這片荒涼的戈壁上挖井。最初為了解決就近休息的問題,阿不都熱依木用紙箱搭建了一個臨時帳篷,但不久的一場大風把房子吹走了。第二年夫妻兩人用樹枝和泥巴建起了一間房子,直到第三年才建起了兩間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算是有了固定的住處。
開始的2年多一直沒有見到多少水,直到第3年,在阿不都熱依木挖的坎兒井明渠邊長出了3棵紅柳,他才更加堅定了信心,因為對于找水的坎兒井匠人來說,有了綠色就有了希望。老人憑著一股坎兒井匠人不屈不撓的執(zhí)著勁頭和信念,在那片他認定了可以出水的戈壁上日復(fù)一日的勞作著,這一干就是12年。在阿不都熱依木的印象中,挖坎兒井最辛苦的就是暗渠掏挖。人下到井底,背靠著井壁,拿著坎土曼蜷縮著向前挖土。另一個人抱著用桑葚枝編織成的框子,把鑿下來的土塊用手盛著裝進去,然后晃動繩子,示意守在豎井口的工人拉上去。每次做這個活時,他都會叫上兩個幫手協(xié)助完成。即使這樣,高強度的勞動對一位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來說,還是有些超負荷了。

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在掏挖的坎兒井豎井前工作。(資料圖)
與阿不都熱依木所在的布爾加依村一樣,吐魯番盆地的村落大多沿坎兒井下游分布,在漫長的農(nóng)耕時代,一道坎兒井就決定了一個村落的生死存亡。據(jù)統(tǒng)計,1957年是吐魯番盆地坎兒井數(shù)量的高峰期,共有1237條坎兒井。隨后,由于層出不窮的水庫、引水渠、機井等地表引水工程,讓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新灌溉方式的便利,長年流水坎兒井的數(shù)量開始逐年減少。2008年,據(jù)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坎兒井專項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因年久失修,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縮減至1108條,其中僅有278條有水。年徑流量1.786億立方米,灌溉面積約13萬畝,約占吐魯番市總灌溉面積的8%。
從60年前百分之百灌溉,到如今的百分之八,吐魯番盆地的“活態(tài)文物”坎兒井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維修保護迫在眉睫。2006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坎兒井保護條例》,這標志著多年來一直呼吁的法律保護得到了實行。同年5月25日,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國務(wù)院批準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月15日,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留名單》。
“這在全國文物保護史中開了先河?!蓖卖敺形奈锕芾砭贮h組副書記、局長王霄飛介紹說。以往的文物維修保護主要靠專業(yè)文物管理人員,但保護坎兒井的主力卻是當?shù)卮迕瘛.數(shù)匚奈锊块T認為,保護工程依靠村民中的能工巧匠,還可以使傳統(tǒng)的掏撈等維修工藝得到傳承。如此一來,一個文物維修工程就轉(zhuǎn)變成了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工程。而來自坎兒井世家的阿不熱依木成為這場由眾多農(nóng)民參與的文物維修保護工程中一份子。

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查看坎兒井暗渠水流情況。(資料圖)
“挖坎兒井是件既苦又累的差事,只有能吃苦和有毅力的人才能做好,所以坎兒井匠人都很受周圍人的尊敬。”說起挖坎兒井這門技藝,阿不都熱依木臉上透著一份自豪。他說,挖坎兒井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奉獻精神,因為挖一條坎兒井最少也要幾年時間,長的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有的匠人挖了一輩子,也挖不出一條有水的坎兒井,只能留下未完成的工程讓后人繼續(xù)挖。雖然很多最初提議和參與挖坎兒井的人往往看不到所挖坎兒井發(fā)揮效應(yīng),但他們?nèi)匀粫猿植恍傅耐谙氯ィ驗樵诳矁壕橙诵闹?,挖掘坎兒井既是一份?yīng)盡的使命,也是在這片綠洲延續(xù)千年的精氣神,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相融共存的精神。
受地下水位下降和坎兒井在人們生產(chǎn)生活中所發(fā)揮作用的弱化,挖掘新的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成為了歷史。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坎兒井研究會秘書長吾甫爾·努爾丁所指出的,阿不都熱依木·吾尊伯克坎兒井通過“時間隧道”,給我們現(xiàn)代人再現(xiàn)了古代吐魯番綠洲的第一條坎兒井的樣子。20世紀初,隨著吐魯番最后一批坎兒井匠人的相繼離世,一些關(guān)于挖井的核心工藝就成了謎團,而憑借傳統(tǒng)工藝成功挖掘阿不都熱依木·吾尊伯克坎兒井的阿不都熱依木成為了吐魯番最后一個坎兒井匠人。

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在他開辟的綠洲內(nèi)悠閑納涼。(資料圖)
如今,阿不都熱依木·吾尊伯克坎兒井已澆灌出了一片面積約50畝的戈壁綠洲,這片透著勃勃生機的綠洲上栽種了3萬棵楊樹、杏樹、棗樹、桃樹、核桃樹等樹木,被當?shù)卮迕裼H切的稱為“布爾加依村4小隊”。
維吾爾族有句諺語:“男子漢死了,燈滅了;坎兒井死了,村子就要搬遷?!笨粗矍斑@片自己挖掘坎兒井澆灌出的綠洲,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的煩惱和擔心也隨之而來。他說,雖然現(xiàn)在可以借助一些現(xiàn)代機械,但是掏挖坎兒井仍然是年輕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苦差事。以前,他計劃自己老了把坎兒井交給孩子們管理。但是,現(xiàn)在看來不可能了——孩子們都在外地工作,沒有誰愿意回到這片戈壁灘上。他擔心自己老了以后坎兒井沒人管理,用不了幾年,這里會像很多坎兒井斷流的地方一樣,重新變成戈壁灘。
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掏挖坎兒井引來的天山雪水,在他開辟的小綠洲內(nèi)匯聚起澇壩。(資料圖)
和我們聊天時,阿不都熱依木·依熱依木的想法有了變化,他說:“只要自己還能動,就會守著坎兒井和這片綠洲,將來如果孩子們不愿意回來管理,我就把坎兒井交給村委會管理?!贝藭r,老人身子倚在阿不都熱依木·吾尊伯克坎兒井的豎井口前,眼睛透過茫茫戈壁望向遠處的天山雪山。從他的眼神中,我們仿佛看到了千年來無數(shù)坎兒井匠人嘴叼著油燈彎曲著身體在暗渠中艱難行進的場景,看到了吐魯番坎兒井匠人對守護綠洲生命之泉神圣使命的那份堅守。
臨別時,阿不都熱依木的一些話讓我們再次領(lǐng)略了坎兒井匠人對守護綠洲生命之泉那份忠誠于堅守。他說,坎兒井是先輩用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他是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追夢的動力。正如他所說,一條完整的坎兒井保存下來的不僅是潺潺的流水,更有一種智慧與精神的傳遞??矁壕两襁€保留著吐魯番人樂于助人的好品質(zhì),就像坎兒井匠人一樣,他們用自己稀薄的血液澆灌著農(nóng)田,只要還有一口氣,他們就會毅然堅持下去,成為吐魯番這片綠洲延續(xù)千年的精神支撐。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