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7日,中拉文化年的重要項目之一“天涯若比鄰-華夏瑰寶展”在秘魯開幕。在參展的121件組文物中,有69件組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占全部展品的57%,展覽中共有一級文物18件組,其中16件組來自陜歷博,占一級展品數(shù)量的80%。自展覽開幕后,來自陜西的文物受到了眾多秘魯人民的廣泛關(guān)注,這69件組文物為何會入選參展?入選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11月23日記者來到陜西歷史博物館采訪了剛剛從秘魯歸來的代表團(tuán),詳細(xì)了解了參展文物背后的故事。
從史前文明到漢唐盛世一件文物一個故事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展示史前文明、漢唐盛世和明清生活文化......”剛剛從秘魯歸來的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交流中心主任劉芃向記者介紹,本次展覽是由中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駐秘魯大使館和秘魯文化部主辦,展品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因為陜西文物具有唯一性、完整性、至高性的特點,按照“展現(xiàn)從史前文明至周秦漢唐完整序列,最具歷史節(jié)點代表性”的標(biāo)準(zhǔn),選取了本次參展的69件組文物。
在距今一萬年左右,中國歷史進(jìn)入了新石器時代。這是中國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逐漸形成的時期。分布在中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比如出土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盆”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文物藏品,當(dāng)時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會把孩子的尸骨放到一個甕中,再把這個盆扣到甕的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而仰韶文化也被稱之為“彩陶文化”,這時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繪,陶器的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時空穿梭至兩周時期,具有時代特點的青銅器成為這一單元的主角,如反映當(dāng)時政治思想的“周恭王師載鼎”,鼎上銘文通篇200余字,有七處提到了“德”,充分體現(xiàn)出“以德治天下”的思想。還有被稱為“古代蒸鍋”的青銅甗,主要用途是蒸飯或肉食,上層放食物,下部煮水加溫,蒸氣通過中間“箅”的將上部的米或肉蒸熟。
到了雄踞天下的秦代,以四件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更是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征,表現(xiàn)了秦帝國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jìn)取、一統(tǒng)河山的時代精神。
而出土于西安市草場坡的唐代“鎏金鐵芯銅龍”和出土于何家村的唐代“鴛鴦蓮瓣紋金碗”“赤金走龍”更是馳名中外的明星文物,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shù)的成熟。除此之外,胡人駱駝俑、絲綢紋樣圖片,也將絲綢之路的貫通和漢唐社會文化的高度包容進(jìn)行了詳盡的展示。
用文物互鑒詮釋“萬里為鄰”陜西文物擔(dān)當(dāng)文化使者重任
2016年是中秘建交45周年,也是中拉文化交流年,本次展覽作為中拉文化交流年的重要項目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程旭是本次展覽陜歷博代表團(tuán)的帶隊領(lǐng)導(dǎo),參與了協(xié)助布展的全過程,他說,從威武雄壯的兵馬俑,紋飾精美的玉器、陶器,到造型凝重的青銅器和精美絕倫的金銀器,陜歷博參展的69件組文物生動地展現(xiàn)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傳?!澳厦离m然與我們的地理距離很遠(yuǎn),但展覽可以讓秘魯人民近距離接觸中國文物,感受中國文化,更好的了解中國?!?
“要看千年的中國去西安”,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陜西出土的文物數(shù)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代表著中華文化,是珍貴的人類文明成果。近年來陜西的文物對外交流工作也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在對外交流的50年中,陜西文物已先后到過全球五大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巡游世界150多個城市,擔(dān)當(dāng)起了中國文化使者的重任。
(責(zé)任編輯 師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