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籍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曾在他的《太陽下的鳳景》一文中寫道:打從縣城對面的雷燒坡半山下來,就能聽到城里“哎哎哎”的市聲,聞到油炸粑粑的得味道。實(shí)際上那距離還在數(shù)里之遙。
誠然,鳳凰油香粑粑有著悠久的歷史,這種小吃香、軟、口感好、老少皆宜。不論是縣城的大街小巷,還是鄉(xiāng)鎮(zhèn)的集市場邊,滿街?jǐn)[的都是。制作這種小吃的主人,大多是那衣服穿得整整潔潔、頭帕包得整整齊齊的苗族婦人。
油香粑粑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將糯米拌黃豆一起,用石磨磨成漿糊,摻進(jìn)蔥及其它佐料拌勻合,再用白鐵皮做成一個(gè)小小的形似筒柱的提子,將已準(zhǔn)備好的糯米黃豆?jié){裝入提子內(nèi),置于燒得滾燙的油鍋里,幾分鐘后,一個(gè)酥軟的圓圓的帶著短短尾巴嘴兒的油粑粑便浮出提子,在油里滾動,這種當(dāng)?shù)厝擞址Q“燈盞窩”;另一種是將糯米粉加水揉合后,用手捏造園月形的粑坯,內(nèi)包綠豆、飯豆或豆腐、抗蔥等,直接在油鍋里酥炸,當(dāng)?shù)厝司头Q作“油香粑粑”。
以上這兩種油香粑粑的制作方法不同,口味也不相同,放在大碗的粉面里泡著吃,滿嘴流油,酥酥軟軟,是最好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