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穿過400多年的城廓,照亮了永泰古城。歷史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生命在這里延續(xù)。我站在城墻上,似乎聽到了來自戈壁深處的戰(zhàn)馬嘶鳴,還有那和400年前一樣的獵獵風聲。永泰古城位于甘肅省景泰縣西南27公里處,因其城堡似金龜,故叫永泰龜城。1993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甘肅省景泰縣境內惟一保存比較完整的明代古城。古城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城周1700多米,墻高12米,夯層厚12至18厘米,城基厚5米。城平面呈橢圓形,四面筑有半月形城,城門向南開,外筑甬門,城周有護城河,寬約6米,深約1至2.5米,是一道完備的軍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兩代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曾在城中設把總等職駐兵把守,清代名將岳鐘琪祖府地也在其中。城內現存“永泰小學”建于民國三年,系中西式結合的哥特式建筑,也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絲綢故道上的每一座城池,似乎都與軍事防御有關。永泰古城也不例外。如果我能乘上熱氣球或者小蜜蜂在古城上空拍攝,一定能呈現給您一個完整的、形似烏龜的城池 —那座有著東西南北四個甕城、形似龜頭的甬門、城北還有“六只烏龜蛋”、城周圍有6米寬的護城河的有著靈氣地脈的永泰龜城。永泰城從建成至今,岳鎮(zhèn)邦、岳升龍、岳鐘琪祖孫三代對龜城的影響,使永泰城聲名遠播。
龜城人一天的生活是從羊兒出城開始的,又以羊兒回城結束。隨著移民搬遷的一次次進行,年輕人都離開了干旱缺水的龜城,到山坡下的黃灌區(qū)居住,龜城的人口從1000多人銳減為200多人,而且多是中老年人,放羊和種植少量的洋芋、小雜糧就成了龜城人主要的生活來源。
沿著窄窄的坡道登上城墻,祁連山余脈的壽鹿山看得更加清晰了。這里是河西走廊的門戶,有古老的驛道一直通向涼州。
遙想當年騎馬送信的將士,駝鈴叮當的商旅,無一不是走進這龜城,在這里得到繼續(xù)前進的準許,然后奔向更遠的河西走廊。
沿著城墻向西走,遠山便是河西走廊的方向。翻過那座山脈,便是天祝、古浪、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絲綢之路就是這樣一段一段地展開在西北的戈壁古道上。
城外孤獨的老樹眺望著北方,那邊是景泰縣城的方向。這座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過渡地帶的小城,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交通重鎮(zhèn)。
近年來,永泰城里的居民越來越少,但到此取景拍攝影視劇的劇組卻越來越多。電影《最后一個冬日》,《美麗的大腳》、《汗血寶馬》、《光輝歲月》、《決戰(zhàn)剎馬鎮(zhèn)》等影片的播出,使永泰城有可能成為另一座具有西部風情特色的影視城。

城東殘破的城墻

有著93年歷史的永泰小學

沿著窄窄的坡道登上城墻,祁連山余脈的壽鹿山看得更加清晰了。

龜城老人

這是明長城烽燧。明長城和漢長城在這里交錯疊加,一段一段,分不清你我。但歷史的脈絡是清晰的,這里從來就是將士的疆場。遠眺戈壁很容易產生視覺錯誤,我似乎在天地氳氤中,看見西路軍在景泰“血戰(zhàn)一條山”的錯落身影。

龜城拍電視劇時留下的布景

遠處的風車仿佛是站成一排排的將士

龜城南高北低,在北城角設一大池,名叫“甘露池”,以補地脈,實際上也是龜城的排水系統(tǒng)。如今甘露池已經干涸,一圈一圈的水印讓我想起了干耳朵形狀的羅布泊。
(編輯 杜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