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網消息(記者姜丹)回溯中國革命歷史,“馬欄”這片土地曾發(fā)生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燃起過燎原的革命之火。革命戰(zhàn)爭年代,這里被譽為陜甘寧邊區(qū)的南大門,也被譽為中國革命英才培養(yǎng)的搖籃,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

6月22日上午,由陜西省委網信辦主辦,咸陽市委網信辦、銅川市委網信辦、延安市委網信辦協(xié)辦,華商網承辦的“‘陜’閃紅星耀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馬欄革命紀念館,追尋紅色足跡,近距離感受偉大革命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馬欄革命紀念館位于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鎮(zhèn)。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馬欄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在這里成立,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在此工作和戰(zhàn)斗過。馬欄和陜甘革命根據地一道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zhàn)爭的出發(fā)點和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
馬欄革命紀念館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是一座陳列展出革命文物的紀念館,主要宣傳1926年至1949年間,關中分區(qū)領導關中革命的光輝歷史。館內共展出歷史圖片800多幅,革命歷史文物600余件,采用圖片、實物、人物雕塑、浮雕、硅膠人像、場景復原、泥塑及電子書、電動地圖、幻影成像等聲光電子科技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旬邑革命史、關中特(分)區(qū)革命史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采訪團跟隨講解員走進紀念館,映入眼簾的是“崢嶸歲月”青銅雕塑,正中是七位領導人的站式圓雕。據講解員介紹,居中的是習仲勛同志,左右依次為汪鋒、張仲良、文年生、張德生、趙伯平、高錦純。簇擁在兩側的是人民群眾的英雄群像,寓意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關中分區(qū)軍民英勇戰(zhàn)斗、不畏艱險,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績。

參觀過程中,采訪團遇到前來參觀學習的旬邑縣逸夫小學師生。帶隊的王老師告訴記者,來這里想讓學生們感受紅色文化,上一節(jié)愛國主義教育課。四年級的牛梓馨同學說:“我覺得革命先烈們?yōu)槲覀儸F(xiàn)在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要感謝他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展館內陳列著革命先烈的生前用品,兩側的墻上懸掛著記錄革命歷程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采訪團聆聽革命故事,深入了解先烈奮斗歷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歷史圖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物品,向參觀者訴說著革命先輩們?yōu)榱它h和人民的事業(yè),舍生取義、前赴后繼的光輝歷史。
來自興平市西吳街辦王家村的李大爺今年75歲了,參觀途中他激動地說:“現(xiàn)在的生活和過去相比,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離不開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奮戰(zhàn)和犧牲,我們不能忘記這些英雄?!?/p>
在馬欄革命紀念館,采訪團追憶革命光輝歲月,觸摸歷史的痕跡與溫度,感悟黨史的崇高與厚重,瞻仰先烈們的豐功偉績,完成了一次緬懷革命先烈,追尋革命初心的旅程,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課,深受教育,備受鼓舞。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