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 墨
從20歲到30歲,他在四川度過了他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更為重要的是,他“攜劍”入川學習武功,卻到峨眉山“閉關”三年,參修禪學,奠定了作為一個佛學大師的堅實基礎。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边@副南懷瑾晚年手書的名聯(lián),成為今天學界對南懷瑾國學大師地位的敬仰與高度概括。
70多年前,鐘靈毓秀的巴山蜀水曾滋養(yǎng)過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代大師,至今,在都江堰市的靈巖寺、青城山,在成都的大慈寺、人民公園等地仍能覓得南懷瑾當年的足跡和傳說。
江浙少年 “攜劍”入川
1937年,20歲的南懷瑾從老家浙江溫州來到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成都。當時,他暫住在城西的貴州會館,隨身背一柄劍,常在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周圍的茶館里饒有興趣地聽成都人“擺龍門陣”。
起初,人們對這位著中山裝、操江浙口音的少年多少有些戒備,當了解到這位少年的身世和他“攜劍”入川的目的,人們就不再懷疑了。
原來, 南懷瑾出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縣南宅殿后村一書香門第,他幼承庭訓,研習諸子百家,還在12歲時拜師習武,夢想成為俠士劍客。南懷瑾后來在他的演講稿《太極拳與道功》中這樣介紹,少年時期他對武功非常癡迷,只要遇見有一技之長的人,便會叩拜為師。到20歲前,他所拜過的各門各派的師父多達8 0 余人, 所學范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 真可謂“樣樣統(tǒng)摸,般般皆弄”。
南懷瑾不只向江湖拳師學習, 還進入專業(yè)的武術館習武。他特別提到,自己是浙江國術館國術訓練員專修班第二期畢業(yè)生。此前,中央國術館在杭州舉辦的浙江全省性國術比賽中,“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yōu)異而獲冠軍?!钡蠎谚J為,“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窺其門徑而已!”自古有“燕趙多俠士,峨眉出劍仙”的說法, 南懷瑾遂“ 攜劍” 入川, 不為別的,只為到峨眉山訪名師,學劍術。
據(jù)四川作者王國平介紹, 上個世紀3 0 年代, 還珠樓主李壽民的武俠小說《蜀山劍俠傳》和《青城十俠》風靡一時,熱愛武術的南懷瑾為書中描寫的劍仙而入迷。他認為,真正的劍仙可能在四川的峨眉與青城兩山。王國平曾于2 0 1 1年拜訪過南懷瑾先生,時年9 4歲高齡的南懷瑾思維敏捷,記憶驚人,說起川中往事如數(shù)家珍。據(jù)他回憶說,當時“劍仙”在川、渝一帶被傳得神乎其神,如書中寫的那樣“白光一道,口吐飛劍”,甚至還有人寫信給蔣介石,說日本飛機沒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學了“劍仙”的飛劍,就可以用飛劍把飛機射下來。劍術在當時是很神秘的,且有很多迷信色彩。
不過, 南懷瑾在這段時間還是結識了真正的青城派劍術高手。其時,住在鶴鳴山的青城派高手王青風被四川武林人士譽為一代劍仙,南懷瑾聽說此人后,多次上山尋訪,終于見到了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王青風與南懷瑾成為好友。
有一次,南懷瑾請王青風表演青城武術。王青風用手一指,數(shù)丈外山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南懷瑾還請王青風的大弟子表演,這位大弟子拳腳過后,他站立的四周塵土飛揚。南懷瑾回憶說:“此二次表演都是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p>
后來,南懷瑾在成都還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要教他學“十三大法”。這“十三大法”是由太極拳衍變的十三路拳法,看似平常,然招招都可致人于死命。南懷瑾認為,“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修養(yǎng),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
于是, 南懷瑾專心佛學, 不再習武,他在50歲時曾說過:“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后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p>
▲南懷瑾和夫人在臺灣游日月潭原住民部落
結識“教主” 不厚不黑
南懷瑾對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泡茶館。他有好幾位忘年交,都是在茶館里結識的,其中包括人稱“厚黑教主”的李宗吾。南懷瑾曾想,以寫《厚黑學》而名揚天下的李宗吾應該是一位前擁后呼的一教之主,見了面才知道“教主”原來是很孤獨的一個人,只是面相特別,個子很高,背有些駝,喜歡戴一頂氈帽。
李宗吾時常在茶館里發(fā)表演說,批評時局,大罵軍閥,當時許多人害怕招惹是非,對李宗吾敬而遠之,不敢結交, 但南懷瑾無所畏懼, 不僅與他交往,還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那時,李宗吾已年過六旬,名滿川渝,比南懷瑾差不多要大40歲。
李宗吾曾對南懷瑾說: “ 我看你這個人有英雄主義,將來是會有所作為的。不過,我想教你一個辦法,可以更快地當上英雄。要想成功、成名,就要罵人,我就是罵人罵出名的。你不用罵別人, 你就罵我, 罵我李宗吾混蛋該死,你就會成功?!蹦蠎谚獎窭钭谖岵灰僦v厚黑學了,也不要再罵人,并且提醒他,聽說政府已經注意到他,有人要抓他。但李宗吾說:“不是我隨便罵人,一些人臉厚心黑,我只不過把他假面具揭下來!”
南懷瑾與李宗吾的故事還不止這些。兩三年后,南懷瑾與好友錢吉和尚一起到自貢去吊念一位故去的和尚,路上走了八天,吊念完畢要返回時,盤纏已經用完。南懷瑾突然想起李宗吾的老家就在自貢,于是一路打聽,找到了李宗吾。久別重逢,“厚黑教主”非常高興,當下殺雞捉魚,盛情款待了南懷瑾和他的朋友。南懷瑾后來回憶說,中間還鬧了個笑話,李宗吾問他為什么到自貢來,南懷瑾說來看一個死人朋友。李宗吾以為在開玩笑,就說:“我還沒有死??!”
▲南懷瑾一家在臺灣的合影
南懷瑾提出借錢時,李宗吾問他需要多少。南懷瑾說只要10塊錢,李宗吾從屋里取出20塊大洋給他。南懷瑾說太多了,而且不知什么時候能還上。李宗吾很大度地對南懷瑾說:“你先用了再說!”南懷瑾后來在回憶中寫到:“從我借錢這件小事來看,厚黑教主的為人道德,一點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誠懇、很厚道的?!?/p>
讓南懷瑾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他與李宗吾的最后一次見面。1943年9月28日,李宗吾去世時,南懷瑾正在峨眉閉關修佛,得知消息已是多日以后了。南懷瑾只能每日誦念金剛經,為好友超度。
古剎結緣 峨眉閉關
南懷瑾入川兩個月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南懷瑾在四川考入國民黨“中央軍校”政治研究班第10期,畢業(yè)后便進入軍隊,奉命在川西屯墾戍邊。
1939年秋,年僅22歲的南懷瑾被任命為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地方自衛(wèi)團總指揮,他在一首題為《過蠻溪》的詩中寫道:“亂山重迭靜無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馬蹄溪上過,一鞭紅雨落繽紛?!辈湃A橫溢的年輕軍人形象躍然紙上。
不久, 南懷瑾調回“ 中央軍?!比握谓坦?。同時,他還到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期服務大眾。當時的“ 中央軍校” 與成都有名的文殊院毗鄰,教官們住在“皇城”里頭。與別的教官不同,南懷瑾每逢假日閑暇時間,都會芒鞋竹杖游歷巴蜀名山大川,遍訪民間高僧奇士。在此期間,他既寫過抒發(fā)建功立業(yè)之志的詩篇,如“東風驕日九州優(yōu),一局殘棋尚未收。云散瀾滄江嶺上,有人躍馬試吳鉤”,也寫了流露出看破紅塵出家參禪念頭的詩作, 如“揮戈躍馬豈為名,塵土事功誤此生,何似青山供笑傲,漫將冷眼看縱橫”,但真正影響他一生的,是在灌縣(今都江堰市) 靈巖寺結識了他的老師袁煥仙。
1 9 4 2年秋,袁煥仙在被譽為中國“ 四大古剎” 之一的靈巖寺主持“ 禪七”盛會,南懷瑾也在靈巖寺學佛。他經好友傳西法師介紹,認識了袁煥仙,并得到袁煥仙的言傳身教。袁煥仙為四川名士,工書畫,善辭章,口才極佳,據(jù)說13歲應童子試即考中秀才,辛亥革命后畢業(yè)于四川政法學堂,曾任川軍楊森聯(lián)軍總司令部軍法處長,駐萬縣期間與朱德有過交往,朱德稱其“煥兄”。
當時, 為避戰(zhàn)亂, 一批學界名流也來到了灌縣。據(jù)南懷瑾回憶,那時住在靈巖山的除了袁煥仙,還有錢穆、馮友蘭、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等大家。南懷瑾在這里還讀到了郭本道從燕京大學圖書館帶出的全套線裝《道藏》等珍貴圖書。這些都是怕落入日本人手里才帶出來的?!捌綍r我們哪有機會看到那么多書?。 蹦蠎谚貞浾f。
靈巖盛會后,袁煥仙與幾位川中名宿在成都成立了維摩精舍,出版了《維摩精舍叢書》,南懷瑾成為了維摩精舍的開山弟子,參與了記述和整理袁煥仙講授內容以至付梓出版的全過程,自是受益匪淺。而袁煥仙經由儒、政、佛的人生歷程也為南懷瑾指示了一條相同的道路。1943年5月,南懷瑾辭去軍校教官職務,離開成都,來到峨眉山大坪寺參修禪學。他在此“閉關”三年,僧衣加身,遍讀大坪寺所藏的大藏經三藏12部及其他梵文佛典。
閉關期滿, 已深得禪學三昧的南懷瑾自峨眉山下來,美髯拂胸,神采奕奕,更有袁煥仙推舉,一時在僧俗兩界名聲大震。
自峨眉歸來后,南懷瑾于1945年冬曾到成都五通橋多寶寺閉關潛修。月明星稀之夜,寺內僧人時常會看到南懷瑾一人在松林中舞劍練拳。后因來訪者日多,南懷瑾轉至女弟子張懷恕父親的書樓居住。據(jù)張懷恕女兒回憶,“懷師住在我們家里,安禪打坐外,便埋首在書叢之中?!蹦蠎谚诖伺喠巳住队罉反蟮洹芳八臅鴤湟鹊浼?, 學識大長。
1 9 4 6年,南懷瑾在風了和尚的陪同下, 到西康( 今川西及西藏東部地區(qū))、西藏參訪密宗各宗各派。他當時有西康行轅公署少將參議的頭銜,又有高僧大德滿空法師擔任藏語翻譯,因此在康藏一路暢通。此前,他得到川中名士謝子厚居士提供的紅教、白教、黃教、花教等多種藏傳佛教的秘籍法本,在藏區(qū)又參訪了貢嘎活佛、根桑活佛等高僧。后來,貢嘎活佛還在成都大慈寺為南懷瑾傳授顯密戒律,并為他親手書寫了藏文傳法傳戒的證書。
這年秋天,南懷瑾經重慶赴云南,到云南大學講學。臨別前,他戀戀不舍“九年足跡遍西川”的生活,在飛機上寫下這樣的詩句:“晴空萬里昆明海,回首巴山天那方!”
▲晚年的南懷瑾
著作等身 譽滿天下
赴云南后, 南懷瑾曾短暫回到成都,在四川大學講學。之后,于1947年返回故里浙江樂清。他曾動員父母妻兒離開大陸,但老父親執(zhí)意不肯,反勸他趕快離開。
1 9 4 8 年, 南懷瑾自行到臺灣考察。第二年春,他辭別不肯離鄉(xiāng)的雙親和妻兒,只身赴臺。1 9 5 5年出版《禪海蠡測》,先后執(zhí)教于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和輔仁大學,并創(chuàng)辦《人文世界》及《知見》等雜志,成立老古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論語別裁》等著作。隨后,他還出版有孟子旁通、大學微言及佛、道兩家著作3 0 多部, 又經英、法、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韓國、羅馬尼亞等八種語言翻譯流通,其門生遍及美歐和兩岸三地,可謂著作等身,桃李天下。
1980年,南懷瑾受洗塵法師邀請,主持十方叢林書院教學。前來聽課的人中,出家在家、三教九流、中外學生,從平民到軍政要人,南懷瑾一視同仁,有教無類,桃李遍及寶島。
南懷瑾學貫古今, 教化涵蓋儒、釋、道,廣涉醫(yī)卜天文、詩詞歌賦。人們尊稱他為“ 教授” 、“ 大居士” 、“禪宗大師”和“國學大師”,并被選入“臺灣十大最有影響人物”之列。
1 9 8 5年,年近古稀的南懷瑾離開臺灣,移居美國。1988年,回到香港寓居,一住就是15年。在港期間,南懷瑾除了繼續(xù)講學,弘揚佛法,有兩件善舉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其一,他出面協(xié)調兩岸信使的秘密談判,并最終促成了著名的“汪辜會談”。其二,他提議并出面籌資4568萬美元,建成了故鄉(xiāng)浙江的金(華)溫(州)鐵路。鐵路通車后,他提出“還路于民”,將股權轉讓給浙江省和鐵道部。
2 0 0 0年,年屆8 3歲的南懷瑾力排眾議,決定回內地弘揚傳統(tǒng)文化,選址蘇州吳江七都廟港,籌建太湖大學堂。2004年以后,南懷瑾大部分時間都在上海,指揮太湖大學堂建設。此前,他于1 9 9 3年和2 0 0 3年先后在廈門南普陀寺和義烏雙林律苑舉辦了著名的“南禪七日”與“禪七”活動,并一直講學傳法不輟。
2006年,費時六年的太湖大學堂落成啟用。89歲的南懷瑾,從此“定居”太湖大學堂, 專心傳道授業(yè), 培育英才。
晚年的南懷瑾,會時時憶起當年入川的情景。2 0 1 1年,他在接待四川來訪者時說道:“四川是晚年最好居住的地方,比昆明、杭州……哪里都好,悠哉游哉。”而早在美國寓居期間,他便頻頻寫信到四川,打聽故舊的消息,最終通過張懷恕的后人打聽到了恩師袁煥仙的女兒袁淑平,以及老友黃幼勤、賈題韜等人的下落,有的還長期通信,過年時會給他們去送禮金。甚至還專程到四川鹽亭縣鳳靈寺為恩師修建了一座靈塔……
2012年9月29日傍晚,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安詳辭世,享年95歲。在先生的祭奠告別儀式上,由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教務長、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大和尚莊嚴行禮,舉火,為南師荼毗。
來自全國各地、港澳臺、美歐等地的親人、朋友、學生共2 0 0多人,滿懷崇敬、痛惜之情為南師送別。
(本文參考了鄭光路、周瑞金、王國平等人的著述,特此聲明并致謝。)
(編輯 郭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