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5年度大連民族大學“大創(chuàng)計劃”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研究彝族畢摩文化和社會功能”(項目編號:X201501023)成果
(大連民族大學 遼寧大連 116650)
【摘 要】文章概述了彝族畢摩文化,介紹了彝族畢摩文化的社會功能,分析了在現代化發(fā)展的背景下,畢摩文化受到的沖擊和困境。探討解決畢摩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對策:提高保護和傳承畢摩文化的認識;彝區(qū)各地方政府協助設立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積極開展畢摩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健全畢摩文化傳承培養(yǎng)制度;大力發(fā)展畢摩文化旅游經濟。
【關鍵詞】畢摩文化;社會功能;現狀;保護;傳承
一、對彝族畢摩文化的深度認識
彝族是我國人口排列第七位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等省。畢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極大的民族文化價值??陀^地認識彝族畢摩宗教在彝區(qū)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和功能,正確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統(tǒng)一有積極的作用。
1、對畢摩文化的傳統(tǒng)認識
畢摩在彝族傳統(tǒng)社會里以念誦經文和進行特定的儀式的方式祈福百姓生活安康、人丁平安;被彝族民眾認為是能與鬼神溝通交流的神秘人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畢摩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他們傳承彝族語言文字;規(guī)范彝族社會倫理;張揚彝族文化;調整著彝族社會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2、在現代背景下對畢摩文化的再認識
畢摩文化是彝族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屬原生態(tài)的民族信仰的宗教,畢摩文化的信仰有功利性,它祈求自然、祖先神靈的保護,以人為本。重現實、輕來世的觀念順應現代社會發(fā)展。作為彝族民眾的精神寄托,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心理需要,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
畢摩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不數典忘祖,重視歷史,重源流。彝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重視譜系的民族,畢摩文獻及其經書都記錄著祖先歷史事跡、在彝族原始宗教葫蘆崇拜中有因洪水泛濫,兄妹倆躲進葫蘆而傳下各民族,顯示了各民族同根共祖,多元一體的認同感,具有表達民族情感凝聚有利于民族團結、是重要的歷史產物。畢摩文化的自然崇拜表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貫穿著 “和為貴”的思想。與當代人與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相照應。
二、畢摩文化的社會功能
畢摩文化是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綜合性文化,但是不能片面強調畢摩文化在宗教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功能而忽視它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畢摩文化有四個不同領域的社會功能;即文化傳承功能、教育功能、醫(yī)療功能和祭儀功能。
1、文化傳承功能
文化傳承是畢摩文化最重要的功能,畢摩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們在古代彝族社會里是少數既懂得彝族語言文字和深厚歷史文化又懂一定科學知識文化的人。彝族歷史文化都記載在經書里,畢摩通過念誦經書承襲了彝族傳統(tǒng)文化。
2、教育功能
畢摩是教育民眾倫理道德、規(guī)范彝人的行為、指導民眾宗教信仰的導師,他們教育彝族民眾培養(yǎng)勤勞樸實,積極樂觀、堅強勇敢的優(yōu)秀品質。以宗教儀式活動的形式對本族民眾進行社會公德、家庭道德和個人道德教育。
3、醫(yī)療功能
在沒有專門醫(yī)療人員的彝族社會里畢摩是傳統(tǒng)自然醫(yī)生,畢摩在長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獨特的疾病治療技術,如蒸療、沸油洗身以及熏療術、針刺等并且有一定的醫(yī)療效果。祈福祖先保佑身體健康對病人心理治療也起著一定作用。
4、祭儀功能
畢摩文化是以祖先崇拜為基石的,在彝區(qū)每個家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祭祀祖先的祭祖大典,畢摩在祭祀儀式上,通過畢摩念頌《指路經》,為死者亡靈送葬,認為死者的靈魂被送歸祖地,進入祖靈世界,并保佑子孫后代平安。
三、畢摩文化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zhàn)
由于現代經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打破彝區(qū)以往歷史的地理環(huán)境所構筑的天然屏障,畢摩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畢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尷尬境地,加上畢摩文化繼承傳男不傳女的制度,使彝族女性對保護和傳承畢摩文化缺乏責任感,處于被動地位。
過去,作為整個彝族社會的知識分子階層,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還指導著人事,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然而,在“文革”時期,畢摩文化受到嚴重摧殘;大量的畢摩經書被焚毀,珍貴的畢摩法器被沒收遺棄,享有崇高地位、知識淵博的畢摩們飽受批斗和侮辱、迫害過世。而現代年輕的畢摩子弟必須進入學校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更高的教育,使畢摩文化處于無人繼承境地。其次,畢摩在當今社會依然是不脫離生產勞動的兼職儀式執(zhí)行人員,他們在堅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不索要報酬的盡自己職責的同時,必須先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還要應付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耗的問題。最后,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畢摩文化受到致命沖擊,科技知識的不斷普及、商業(yè)觀念的侵蝕、醫(yī)療條件的改善、人們認知視界的提升等原因使許多彝族人淡化自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甚至存在歧視畢摩職業(yè),將民族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的現象。畢摩的施展和生存空間受到無情擠壓,使得畢摩在彝族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衰微,社會地位急劇下降,畢摩文化在彝族人心中逐漸淡化正走向消亡的危險地帶。
四、畢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1、提高保護和傳承畢摩文化的認識
1996年,有“畢摩之鄉(xiāng)”之稱的涼山美姑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后成功召開三屆畢摩文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舉辦首屆畢摩文化節(jié),一直以來國內外知名彝族專家學者建議啟動彝族畢摩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現有基礎上積極鼓勵對彝族文化感興趣人士參與畢摩文化的挖掘和搶救工作,開設微博、微信公眾號,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畢摩文化,意識到保護和傳承畢摩文化的必要性。
2、彝區(qū)各地方政府協助設立畢摩文化研究中心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錄音、錄像、攝影等方式將各地彝區(qū)留存的經書,法器進行整合,進行跨時間空間交流完善畢摩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搶救工作;建立畢摩文化遺產檔案。
3、積極開展畢摩文化的普及和教育
彝族民眾是傳承與保護畢摩文化的核心力量,由于缺失了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正確認識,彝族人民才會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失去了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定期舉行畢摩文化節(jié)等活動普及畢摩文化。
4、健全畢摩文化傳承培養(yǎng)制度
畢摩是以人為載體的,設計合理的傳承人保護和培養(yǎng)機制,結合就業(yè)制度政策,健全傳承人培養(yǎng)制度,調動和發(fā)揮傳承人的積極性,給予他們相關榮譽和固定待遇,這樣他們才會更好地肩負起保護和傳承畢摩文化的責任。
5、大力發(fā)展畢摩文化旅游經濟
許多彝族聚居地區(qū)都是旅游景區(qū),例如四川涼山美姑縣、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麗江市寧蒗縣瀘沽湖地區(qū)等。畢摩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獨特性和神秘性, 依托這些景點舉辦畢摩的宗教儀式、火把節(jié)龐大氣勢場面、蘇尼的巫術絕活用滾燙開水洗澡、舌舔燒紅的鐵犁不知其中奧妙,平添許多神秘色彩的活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大力發(fā)展畢摩文化旅游經濟,吸引游客,獲得更多外界的關注,提高畢摩文化的知名度。通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把無形的文化財富轉換成實在的經濟效益,讓彝族群眾成為開發(fā)畢摩文化的實際受益者。畢摩文化與旅游開發(fā)的結合,有利于促使彝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強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提高傳承和保護畢摩文化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蔡華,吉爾體日等.對彝族畢摩宗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
[2]美姑彝族畢摩調查研究[M].美姑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編,1996:21.
【作者簡介】
李雅琦,女,大連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文化。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