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最后的知青情懷
2016-07-02 11:31:56 來源:新西部雜志

他們是一群北京知青,曾經的激情并未因離開而冷卻。

他們是一群熱血之軀,并不因身份的變化而清高。

他們是一群分散到四海的個體,但卻擁有著一顆相同的反哺之心。

馬力說他正策劃在關家莊搞一個文化園區(qū),再現插隊落戶那段崢嶸歲月。

馬力是個極熱心的陜北當地知青,記者此次采訪多虧了他的幫助。幾天里,他帶著記者在延安、延川、子長等地四處奔走,對北京知青的感情之深,很難用言語描述得清。

馬力是土生土長的陜北人,1974年插隊落戶到延川縣關莊鎮(zhèn)關家莊生產隊,與著名的北京知青赤腳醫(yī)生孫立哲(原名孫立喆)分在一個村。

年過半百的馬力不無激動地坦言,“和孫立哲等北京知青兩年多的相處,讓我的世界觀、價值觀得到了全新的洗禮。特別是孫立哲的理想主義品性,至今還影響著我?!?/p>

如今的馬力是北京知青在延安幾乎所有活動的協調人和接待員,因而見證了北京知青幾十年間對第二故鄉(xiāng)念念不忘的反哺之情。

第二故鄉(xiāng)

1977年招工,馬力被分配到了延川農副產品公司,半年后調入延川縣公安局。1984年作為本地最年輕的干部,升任縣公安局副局長、政委。

馬力秉性正直,為人直爽,剛直不阿,不吸煙,不喝酒。“所以我很難適應官場環(huán)境,在位上得罪了不少圈內人。”

2001年,單位競聘上崗,馬力主動要求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經組織協調,調到延安公安局石油安全保衛(wèi)支隊做紀檢工作,直至2014年退休。

在北京知青的微信圈里,馬力是個活躍的熱鬧分子,任何有關北京知青的事,他都深知一二。大凡回陜北來探望的北京知青,都沖著馬力的助人為樂而首先聯系他,而他大多情況下也會陪著他們四處走訪。

由于下鄉(xiāng)時馬力與孫立哲在一個村,深受孫立哲一心為老百姓精神的感召,至今仍感受得到他對孫立哲的敬佩之情。“那會兒,條件很艱苦,孫立哲在窯洞中沒白沒黑地為農民看病,在簡陋的窯洞里做了上千例手術。醫(yī)療站外人山人海,當時的許多老照片可以為證。由于當時根本沒錢買醫(yī)療器械,很多手術器械都是孫立哲在醫(yī)院學習時偷的?!?/p>

1983年,孫立哲考入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器官移植免疫博士學位,后在多國攻讀多學科的學位,并在美國創(chuàng)辦美國萬國集團;1993年回國創(chuàng)業(yè),并兼任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教授。

據說,2014年10月14日,當北京知青孫立哲要回關莊鎮(zhèn)的消息一經傳出,三鄉(xiāng)八村溝溝峁峁里的一千多名村民涌到村頭。他們扯起大橫幅,扭起大秧歌,把整個村口圍得水泄不通。從村頭到合作醫(yī)療站只有短短的一公里,孫立哲卻走了一個多小時。著名編輯張守仁先生驚嘆:“這是人民的節(jié)日!”

馬力感慨地說:孫立哲是當年活躍在清平川山溝里救死扶傷的知青赤腳醫(yī)生,今天50歲以上的人沒有不記得他的,此番回到第二故鄉(xiāng),鄉(xiāng)親們咋會不激動呢?

據馬力說,由于目前身在海外的孫立哲已是身體多病,所以他最近打起十二分精神,決心將已經殘破敗落的昔日醫(yī)療站重新修葺一新。近幾個月來,馬力自籌并向熱心人士運籌了幾十萬元,在關家莊醫(yī)療站的舊址上施工建設。記者看到,四孔窯洞已經初見雛形?!拔覀儠M量依照舊時的資料,將當年的醫(yī)療站還原,讓那段記憶永留人間,也讓清平川的父老鄉(xiāng)親心有所系。”

馬力告訴記者,近年來,他一直在四處奔走,聯絡昔日的北京知青,準備策劃在關家莊搞一個文化園區(qū),讓后人更多地了解孫立哲等優(yōu)秀的北京知青,再現知青插隊落戶那段崢嶸歲月。

在去關家莊的路上,馬力特意帶著記者去了延川縣關莊鎮(zhèn)齊家坪村,那里留有齊家坪村村民們至今對北京知青王漢光難以磨滅的記憶。

王漢光捐資修建的齊家坪大橋

王漢光生于1951年,1969年1月插隊來到齊家坪,1972年招工返京。上世紀末,王漢光在北京成立了“中友百貨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多年來,王漢光數次返回齊家坪村看望村民。

在齊家坪村口,記者路遇村民霍進亮。提起王漢光,霍進亮和另外幾個上了年紀的村民,拉著記者的手去看橋邊矗立的一塊石碑,那是齊家坪村村民為王漢光立的功德碑。更有村民執(zhí)意帶著記者去參觀已經空置的小學,和王漢光等知青當年住過的窯洞,以及當年磨包谷用的那盤碾子,他們要保存好它們,以期為后生們講述王漢光的故事。

“這座橋和那所小學都是漢光捐資修建的,過去沒有這座橋,進村都得淌著河水過,水大的季節(jié)就沒辦法了?!贝迕駛兡阋谎晕乙徽Z,“外面人進不了村,村里的糧食運不出去……”

據“百事通”馬力介紹,2000年,王漢光發(fā)現自己身患肺癌,知道時日不多,他對妻子和家人隱瞞了病情,開始在全國各地做起了公益,對曾經留下了青春歲月的齊家坪,他更是一直掛在心上。

正如齊家坪村民在功德碑上鐫刻的那樣——1999年捐資8萬元在村里建了一所希望小學;2003年向該村全體400余位村民每人發(fā)放200元現金及米面油肉等食物,共計22萬元;2006年再次出資54萬元,修建了進村的齊家坪大橋(當地人也有叫它“知青連心橋”的),被村民們謂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2009年傳來王漢光去世的噩耗,整個齊家坪村民不敢相信?!八啻蝸泶謇镱~(我)都見了,他總是笑呵呵地與每個村民握手手,挨家挨戶坐坐,喝口水水,問問寒暖,根本看不出他得了那么嚴重的病。你說老天為什么總和好人過不去?”村民霍進亮哽咽著說,眼里滿含著淚水。

隨著幾年前農村撤點并校的實施,如今的齊家坪小學已經改成了黨員活動室。據當地村民介紹,2003年陜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洪澇,被雨水沖垮了窯洞的兩戶村民,被迫搬進了學校。

雖然學校已經失去了朗朗的讀書聲,但齊家坪大橋卻終日人來人往,成為齊家坪村民與知青心連心的永久記憶。

北京知青王子敏將第二故鄉(xiāng)的小家打造得情趣盎然

植樹先鋒

北京知青王子敏坐在自己和妻子共同打造的一間四面通透的陽光房里,襯衫西褲,除去歲月讓他的腰桿不自覺地微弓起來,想象得出他年輕時一定是個帥氣小伙。交談中也能感覺到,“北京爺”走到哪,言談舉止都會透著一股皇城根子民的那種自信和優(yōu)越感。

這間房舍頗具藝術感,歐式壁爐,中式畫案,現代派透明玻璃景觀坐榻,五層高的樓房,在這僻壤一隅顯得既特殊又突兀。房間里的一切讓記者驚訝不已,夫妻倆是怎么把這些家伙什一件件折騰進來的?這里可不是北京,交通不便,是從國道拐入數公里鄉(xiāng)間小路后的陜北延川縣關莊鎮(zhèn),一個叫張家河的小村落。這處風雅舒適充滿生活情趣的生活空間,每每惹得來串門的回鄉(xiāng)知青羨慕不已。

從陽光房四周的玻璃窗望出去,周邊的黃土塬是他幾十年前就熟悉而親切的風景,眼前的青山是他從北京辭職后,回來幫著鄉(xiāng)親們搞退耕還林至今一年年一點點換上的綠妝。

2000年,王子敏辭去了在北京外貿部門的工作,重返張家河,和當年一起勞動的老鄉(xiāng)在村里搞退耕還林,一干就是十六年。

據王子敏回憶說,那一年,張家村的書記和村長跑到北京找了他三趟。村里幾十年摘不掉貧困的帽子,老鄉(xiāng)們供不起娃娃讀書。他深知張家河淳樸的村民們有供孩子念書的傳統,可那些年,供一個孩子讀大學幾乎要壓垮一個農村家庭。他決定回村里看看,替他們想想辦法。

“離開這么多年,山溝溝里的張家河還是這個張家河,時間好像停留在了這里?!蓖踝用粽f。

王子敏生于1956年,從小在總后勤部的部隊大院長大。1974年5月插隊來到張家河村,1977年1月招兵到甘肅酒泉當了三年兵,復員后一直在北京外貿系統工作。

2000年,王子敏回到張家河,在村里村外走訪了幾天,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項目?!昂髞斫涍^多方求教和了解,適逢當時國家大力倡導實施退耕還林政策,覺得這么做,首先讓村里的孩子們能上得起學應該還是有保障的?!蓖踝用粽f。

由于插隊落戶時曾學過移花接木,2001年,王子敏先引進了一批樹苗試種了一年,覺得還行,2002年便找人托關系開始給村里跑指標,在全村紅紅火火地搞起了退耕還林。2002年,王子敏為延川縣要來了兩萬畝退耕指標。

“當時想得很簡單,指標一要到,地一分,樹一種,就完事了,但具體做起來發(fā)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國家政策一畝地給50塊錢育苗費,但是誰的樹誰種,種上驗收合格才能拿到錢?!鞭r民買不起苗子,王子敏一咬牙,拿著多年來的100多萬元積蓄,辭職回來種樹。

他花82萬元買了樹苗,整天鉆在山溝溝里和農民一起種樹。“我是2002年辭職的,要不咋辦?只能是破釜沉舟了?!?/p>

指標要回來后,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分地。最開始沒經驗,想著量出來的地最準,實際上并非如此?!皟H量了一天地就差點把我累死,爬坡下溝的,而且丈量得亂七八糟。農民偷偷地把繩子往回拽,都想多報點。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山地是斜坡,和平地不一樣。到最后我一看,也別量了,干脆就先做版塊?!?/p>

張家河位于偏僻的深山溝里,坡地比較多,農民根據牛耕作的天數來估算自己的土地。土地分戶承包時,近山地一般都估的比較準,遠山地由于沒人要,都是大概估算出來的,這些因素都給退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退耕辦當時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用航拍圖劃分地塊。王子敏帶領村民按照嚴格的測算方法把這些地塊做出來,然后統計每個板塊都是誰家的地,讓農民們自己去分開,再報上來,這樣既科學又省勁兒?!皩嶋H農民是很清楚自己的地的,包產到戶自己的地有多少畝都很清楚,這樣很快就分好了?!?/p>

“我們村現在基本全退了,耕地退了4900多畝,四荒地退了5000多畝,一共退了將近11000畝。村里有111戶,一年能領到國家發(fā)放的80萬元補貼,一戶平均下來七八千元,多的有兩萬多元的。村民們現在基本憑補貼就能維持生活了,關鍵是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難問題。近年來,800人的村子,考出去了200多名大學生?!闭f這話時,王子敏顯得頗為自豪和欣慰。

十幾年下來,張家河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就連房前屋后都綠樹成蔭。退耕政策的長期性和連續(xù)性,是王子敏目前最關切的問題。

“現在看來國家好像對退耕還林要有個長期的打算了,過去好像是臨時性的。我剛看到一個生態(tài)保護方面的文件,其中有一條就涉及到退耕還林,國家打算采用類似于西方的碳交易來保障這項政策?!蓖踝用魳酚^地向記者分析說,“退耕還林作為一項長期政策是必須要執(zhí)行下去的,如果不這樣做,農民的現實吃飯問題就會出現,沒飯吃了,就只能砍樹,就只能把這么多年苦心經營起來的林子重新變成耕地?!?/p>

采訪過程中,有幾戶老鄉(xiāng)來王子敏家里領補貼款。

“你領誰的錢?”

“領額(我)的嘛,沒拿身份證咋辦?”

“么事,額咋就會不認得個你咧?”和老鄉(xiāng)交談時,王子敏換就一口地道的延川話。

王子敏用十六年把自己變成了延川人,現在他每年除了過年和妻子回北京待一兩個月,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張家河。他說他每次回北京,都會把野生的沙棘帶回去榨汁,送給在北京的知青們。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淳樸的延川人把王子敏的造林故事編進了歌謠《七大嫂夸知青》:“七唱王子敏,一心為陜北人;重返張家河立新功,退耕還林當先鋒;王子敏決心大,把山川來美化;脫貧致富的領頭人,山川秀麗你描畫?!?/p>

旅居美國的北京知青俞捷博士常年在芽坪小學支教

回鄉(xiāng)支教

俞捷在《子長情懷》里這樣寫道:多少年過去了,不管走到哪里,子長人、子長事、芽坪人、芽坪事,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隨著年齡的增長,思鄉(xiāng)的情懷越來越重。幾次從美國回北京和當年的知青聚在一起,聊起子長的時光,恍如昨日。

俞捷,一位如今的美國博士,幾十年來,她一次次攀上人生的高峰,卻被難以割舍的知青情懷牽引著,一步步回到芽坪,似乎只有在這里,才能治愈她的“思鄉(xiāng)”病。

5月18日,記者專程前往陜北子長縣瓦窯鋪鎮(zhèn)芽坪小學,去采訪這位傳說中的支教老師,但該校副校長喬連江卻告訴記者,俞捷已于日前15日離開學校返美。

芽坪小學是子長縣的一所貧困小學。副校長喬連江提起俞老師,便是一臉的欽佩?!坝崂蠋熃鼉赡甓即趯W校,除了特殊情況才回一趟美國。她來了以后,給我們的英語老師提供輔導;給所有年級的孩子上英語興趣課,幫我們爭取資金,改善硬件設施,學校兩套多媒體設備,一臺速印機和電子排版設備都是她通過公司、個人寄過來的,她還發(fā)動清華校友群多次為孩子們募集圖書,幫扶建設現代化教學設施。”

2014年10月,旅居美國的俞捷回到芽坪小學支教,她是四十年前在子長縣芽坪村插隊的五個北京知青之一,1978年考上大學后離開了芽坪村。

旅居海外幾十年之后,俞捷為什么又回到這個小山溝? 喬連江說,他第一次見到俞捷是她從美國到學校支教那天,他記得當時場面頗大,市縣領導都來歡迎這位重返芽坪的老知青。“那場景像極了1976年4月當地群眾歡迎這批北京知青時所拍的老照片?!?/p>

在校方的資料片中,俞捷一頭短發(fā),穿一件輕便的羽絨外套、牛仔褲、棕色皮鞋。而在昔日的一張老照片上,知青們和村里的學生娃娃合影留念,其中的一個學生娃已成為今天芽坪村的村支書。

從老照片上能夠看出,幾十年過去了,天安門前戴著大紅花,以及寶塔山下青春激昂的俞捷,與今天的變化實在太大,但不變的是她臉上充滿熱忱的笑容。

對于芽坪村年輕的教師們來說,俞捷的到來至今像個謎。“我只知道她1976年插隊落戶到芽坪,1978年考學走的,其他事我并不了解,她也很少提及?!眴踢B江說,“但讓我驚奇的是,插隊短短兩年,她卻能講一口地道的子長話?!?/p>

俞捷在美國加州曾寫下了回憶插隊往事的文章《子長情懷》,這些往事回憶在老知青群里默默流傳著,勾起知青們的共同懷念。

在俞捷的記憶里,當年的芽坪大隊有900多口人,四面都是黃土高坡,隊里主要種植高梁和玉米,產量很低。每天早上,知青們還沒起床,就有老鄉(xiāng)替他們生好火,暖水瓶灌好了熱水,走夜路總有好心的女社員陪伴?!霸S許多多事兒,他們不聲不響替你做了,有時你也不知是誰。”

開始知青們自己燒火做飯,總做不好。一次輪到俞捷,她用了很多柴還燃不著,光冒煙,老鄉(xiāng)說:“看這價糟踐成了甚?!标犂锟蓱z這幾個北京娃,就派一位大娘天天為他們做飯,從此他們頓頓有可口的飯菜吃。

“在物質那樣貧乏的年代,大部分人家半年糠菜,半年糧,有的還要在饑荒的年景,打發(fā)娃娃們出去要飯。而村民們卻把珍貴的糧食讓給我們。這是何等的淳樸。逢年過節(jié),家家請我們吃飯……經常是吃不過來, 每家只能嘗一點罷了?!庇峤菰谖恼轮谢貞浾f。

艱難的歲月里,北京知青和陜北老鄉(xiāng)打成一片,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77年恢復高考,芽坪村的五位知青兩年內全部考上大學。俞捷成為1978年子長縣理科狀元,考入北京航空學院 (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1985年她獲得碩士學位,留校任教。后又到英國讀了博士,畢業(yè)后留在美國工作。

離別芽坪時,一位村干部代表全村送給俞捷一個筆記本,扉頁上寫著: “三春風雨與共,一朝日月相送,莫忘當年壯志,而今再攀高峰?!睂τ峤輥碚f,思鄉(xiāng)病可能就是從那個時候就不知不覺地種下了。

“來子長插隊雖只有兩年半的時間,卻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那山,那溝,那川,那水,那人,那事,那兒已變成我的第二故鄉(xiāng)。”俞捷說。

1982年,俞捷在清華讀碩士期間,曾回過一次子長?!岸嗌倌赀^去了,不管走到哪里,子長人、子長事、芽坪人、芽坪事,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隨著年齡的增長,思鄉(xiāng)的情懷越來越重。幾次從美國回北京和當年的知青聚在一起,聊起子長的時光,恍如昨日?!?/p>

2010年8月,俞捷和當年在延安插隊、工作的北京知青一起,再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子長。子長早已變樣了,曾經的黃土高原,如今郁郁蔥蔥。但是村里的小學校依然貧困簡陋,缺水缺電,沒有像樣的圖書館,沒有多媒體教室,只有幾臺老式的486電腦。

俞捷想到芽坪支教的念頭,就是這次回鄉(xiāng)之后萌生的。

“這次在子長停留的時間也非常短暫,盼望有一天能在子長小住一段,治一治我這思鄉(xiāng)的病?!庇峤莼氐矫绹筮@樣寫道。

2014年10月,俞捷終于回到芽坪小學支教,這回不是三兩天,而是在學校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住就是兩年。

喬連江告訴記者,“芽坪的生活習慣和美國有很大差異,俞老師吃不慣辣子,夏天熱,冬天冷,住宿條件有限,最難以克服的是沒辦法洗澡。今年學校綜合樓蓋起來,爭取能建一個淋浴室?!?/p>

一位班主任說:俞老師和孩子們處得很融洽,每次假期離開孩子們,都會擁抱、哭鼻子。

教師們講述的小插曲頗有畫面感,和俞捷在《子長情懷》中回憶的往事奇妙地重疊在一起。

“俞老師很低調。上次延安有個評獎,我想給她寫個材料報上去,她說千萬別寫,只想實實在在做點事。”喬連江說。

離開學校時,記者不想再刻意與俞捷聯系,好像沒有這個必要再去追問為什么要回來支教,因為答案就在這片土地上,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中。

俞捷的故事像個謎,一個合情合理的謎。

(俞捷照片翻拍自芽坪小學,特此鳴謝?。?/p>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