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吉林長春 130103)
【摘 要】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具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教育思潮。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內局勢,醒獅派的書生集團主張教育救國,要求國家管理教育—收回教育權,重視精神教育,重視師范教育。今天在對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負面影響具有清醒認識的同時,也應對其中的合理之處加以吸收利用。
【關鍵詞】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形成;基本主張;評價
一、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
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是培養(yǎng)國民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為目的的教育救國主張。其教育思想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根源。
陳啟天曾說過:“今日中國危亂之征有二:一曰國內之政治、社會以及思想之狀況,無一不由混亂而入于恐怖;二曰外來之政治、經濟、宗教以及教育文化之勢力,無一不由侵略而至于壟斷?!钡拇_,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西方列強召開了一系列的國際會議討論利益分配問題,中國在名義上是戰(zhàn)勝國而實際上依然是列強刀俎下的魚肉。而國內,北洋軍閥統(tǒng)治著中國,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五四運動時期,各種新思潮不斷傳入中國,由于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驅動,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空前活躍。醒獅派信奉的國家主義也隨之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同時也作為一種教育思潮流行一時。
醒獅派的代表人物大都經歷了新式學校教育和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對當下的問題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思考,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觀念。醒獅派的代表人物曾琦、李璜、余家菊等人相繼赴歐留學,這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直接了解、吸收西方教育思想的機會。特別是余家菊,在赴英求學期間先后主修心理學和哲學,回國后他發(fā)表了大量關于國家主義教育的文章和著作。另外,少年中國學會分化后,曾琦、李璜、左舜生、余家菊、陳啟天、等由愛國主義者發(fā)展成為國家主義派,從此致力于國家主義運動。同時,把國家主義思想運用于教育領域,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應運而生。
二、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張
針對中國社會當時所處的國情,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張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國家管理教育——收回教育權
醒獅派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會使國家昌盛繁榮。那么,教育權必須要掌握在國家手里。余家菊在《國家主義的教育》中說到:“留心中國命運的人,若能不為一時的內亂現象所迷惑,而注意探索中國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的問題,當無不明了外人在中國辦教育對于中國前途之危險”。上述可以看出醒獅派十分擔憂中國的教育問題。國家管理教育這里主要圍繞收回教育權問題進行論述。
醒獅派主張把教育權收回國家手中,主要是出于對國家的安全、國民性格的培養(yǎng)、民族獨立等方面考慮。首先,醒獅派的代表人物以《醒獅周報》《中華教育界》《國家與教育》為主要學術陣地,在教育界上形成了頗具影響的教育派別—國家主義教育派。還成立了收回教育權的教育團體—國家教育協(xié)會。另外,《中華教育界》還出版了“收回教育權運動號”,刊載了許多關于收回教育權的文章。其次,國家主義教育派的代表人物與教會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展開論戰(zhàn)。并且醒獅派成員在文章中有力地批判了教會教育,提出教育應該交給國人自辦,教育應與宗教相分離。最后,醒獅派代表人物還為收回教育權運動提出一些具體主張如:“請教育部于教會學校請求立案時采取嚴格態(tài)度,并制定教會學校立案法”,醒獅派認為在教育部尚未被教會勢力所把持的時候,應提早確立根本大法,保障我們的權力。
2、重視精神教育
醒獅派還特別注重國民的精神教育,一個民族的精神先進與落后,對這個國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醒獅派認為國家精神領域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軍事教育精神。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直受到列強的欺凌,而我們只是消極抵抗。李璜曾說:“軍事教育不只在有兵式操,有軍事學,可以得著軍國民的能力與知識,而尤在學生日常起居有一種精神的訓練?!毙血{派認為,軍事教育不應該單單在操場上、講堂上下功夫,還要在平常的一舉一動上注意,不只在身的訓練還在心的修養(yǎng)。陳啟天也曾說:“實行軍事訓練第一要從初等教育著手,再從根本上說,先要從師范教育著手。”因為全體國民尤以受初等教育為最多,并且要實行軍事訓練先要造就出實行軍事訓練的人才。余家菊還提出了實施軍事訓練的具體辦法:小學高年級應實施體操步法以及野餐露宿等基本訓練;中學應該實行軍隊組織,注重戰(zhàn)斗技術以及軍事戰(zhàn)略。同時設定國防日回合各校舉行閱兵式和大會操,甚至可以舉行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的軍事演習用以比較觀摩,
二是愛國主義精神。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宗旨就是希望通過教育把每個公民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國民”,以實現教育救國的宏偉目標。一方面倡導“史地教育”。通過學習歷史知道本國文化的由來和演進,還可以養(yǎng)成國民的愛國心,并且歷史應“著重本國史”。有關于國恥的內容,應盡量編入史地教科書來激勵國民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倡導“國文教育”。中國現在的學校有一種畸形的趨向,就是忽略對于國文的學習,而對于外國文卻非常注重。例如“國文教師上課,學生不是看英文就是看數學。教師吩咐學生讀一篇國文,不是說要考試就是說沒時間。對于英文教師呢,則為命是從?!?sup>
三是倫理道德精神。國家主義者在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喪失憂心忡忡時,對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的缺失也深為憂慮。人民不忠實無紀律。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個人要犧牲一部分私利以為他人、社會和國家。同時,學校也要普及倫理課。陳啟天也屢次強調教育應“力戒徒重知識技能的修養(yǎng),而忘卻人格氣節(jié)的修養(yǎng),只成功所謂職業(yè)教育”李璜認為初中的公民學課程太偏于理智,“太不足以引動學生的志愿與感情”,是因為所學的課程如生物、法律、經濟、社會等更加注重實踐而不是去引動他們去愛護家庭與國家。而高中的人生哲學則更不像倫理課,“於學課的本意既含混不清,於學程的次序也先后倒置”。
四是科學精神。所謂科學的教育,無論是從定學制、教學目標、編制課程、選取教材、運用教法、考查成績以及處理學習事務等等皆應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并且運用科學的方法。李璜在《我理想的中學生》一文中講到各種科學的總精神在于:“(一)使我們能夠去懷疑,(二)使我們能夠除去偏見成見,(三)使我們遇事能夠有條理。”中學生只要能夠體會這種精神去到社會上,便可以成為社會中的表率。
3、重視師范教育
教師是各行各業(yè)建設人才的培養(yǎng)者,教師在教育領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我國處在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教師負有一種歷史使命感。曹芻說:“理想的教師不僅為兒童及青年之導師,而且對于學校所在地之一切文化的、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等等活動應當居于領導地位”。余家菊也曾說:“所謂的良好的教育人才,是要能說能想的教員,是要能做能干的事務家”??偠灾褪且龅綄iT科學與教育科學更好地結合。另外,對于師范生的培養(yǎng),醒獅派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認識。例如全國師范教育政策須統(tǒng)一,應由國家經營,師范學校應該培養(yǎng)師范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和政治態(tài)度,培養(yǎng)各種職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精神和專業(yè)道德。另外,特別強調師范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應注重教育學的學習,并且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能更好地授業(yè)解惑。
三、評價
醒獅派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國家主義,該派的教育主張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醒獅派的教育主張也是褒貶不一。
少年中國學會的成員常道直就非常擁護醒獅派的教育思想。他認為,“中國人最壞的一點是在于沒有公德”,所以他提倡“德育”、“國恥教育”和“武化教育”,從改造國民性入手,振作國人獨立自尊之精神,使國民團結起來。常道直一直相信:20年代的中國正在亟須國家主義的教育,同時中國的民族文化與社會組織各方面又極適于國家主義的闡揚,中國教育界若能如此,功效必然可期。
由于思想信仰不同而與醒獅派對立的共產黨人對醒獅派的教育思想多有批判。共產黨人惲代英針對《國家主義教育》一書提出,在尊重他們謀中國獨立的前提下,認為他們有“唯心”的弊病。惲代英認為:“要用教育救中國,需先知中國究要如何才能得著經濟獨立”。也就是說,救國之道應該以經濟獨立來謀求國家的獨立,并且以政治革命為先決的手段,而不是“專門說些提倡教育,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這都是二三十年來經許多人鼓吹而沒有功效的話”。
總體說來,醒獅派過分尊重國家,忽視個人、社會在國家中應有的地位,主張教育應以國家為中心。它希望通過共同的民族意識、統(tǒng)一的民族精神,來對抗當時的列強文化侵略。并且以此為出發(fā)點,在反思了當時流行的社會思潮、教育思潮的同時,論述了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在各個領域的見解。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對克服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某些不足之處也大有裨益。但是它在教育上的某些可取性被其片面政治目的所掩蓋。另外,它對瓦解學生運動,對一些學生埋頭求學,不問政治的惡劣學風的形成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醒獅派對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批判,對愛國主義精神、振興民族文化的弘揚自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而現今,我們主張科教興國戰(zhàn)略,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對于今天的社會也有其現實意義。教師對一個國家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提出應重視對教師的培養(yǎng),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師待遇等等這些主張仍是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在教育實踐方面,它主張收回教育權,教育主權要掌握在國家手中。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促進了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所以,當代學者對于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評價,不能簡單的定位為“反共反馬克思的教育亡國論”,不應該一棒子打死,而應該頭腦清楚地客觀看待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啟天.中國教育宗旨問題[A].少年中國學會.國家主義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25.119-122.
[2] 余家菊.中國教育的統(tǒng)一與獨立[A].余家菊,李璜.國家主義的教育[C].北京:中華書局,1923.35-36.
[3] 李璜.軍事教育的精神[A].上海醒獅周報社編.國家主義講演集第一集[C].上海:上海醒獅周報社,1926.58-60.
[4] 陳啟天.國家主義與中國師范教育的改造[A].上海醒獅周報社編.國家主義講演集第一集[C].上海:上海醒獅周報社,1926.25-40.
[5] 陳啟天.國家主義與中國師范教育之改造[A].上海醒獅周報社編.國家主義講演集第一集[C].上海:上海醒獅周報社,1926.04.25-40.
[6] 陳啟天.醒獅運動發(fā)端[A]. 少年中國學會編.國家主義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25.95.
[7] 李璜.國家主義的教育與倫理教育[J].中華教育界,1923,1923(9):1-9.
[8] 李璜.我所理想的中學生[A].上海醒獅周報社編.國家主義講演集第一集[C].上海醒獅周報社,1926.40-42.
[9] 曹芻,王文新.三年來之中國師范教育[J].江蘇教育,1935,1935(1-2):73-80.
[10] 余家菊.我對于師范學校的希望[J].北京市高師教育從,1920,1920(3):1-8.
[11] 常道直.國家主義與德國教育之進展(一)[J].教育雜志,1925,1925(11):13-15.
【作者簡介】
王月(1991-)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責任編輯 馬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