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本刊動態(tài) >> 正文
鳳翔泥塑的傳承保護探析
2017-03-23 07:23:01 來源:新西部雜志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9)

【摘 要】本文概述了鳳翔泥塑傳承與保護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協(xié)同治理、數字化保護和產業(yè)化保護三種方式,加強對鳳翔泥塑的傳承與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泥塑;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早由日本提出,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豆s》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定義:“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蓖瑫r,《公約》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進行了闡述,認為“保護”就是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采取的種種措施,傳承也包含在保護之中。[1]本文認為,傳承和保護不應該是包含的關系,傳承更注重的應該是傳承人及其手工技藝,而保護更應是外界對該項遺產的推動。

一、鳳翔泥塑的起源及工藝

鳳翔泥塑是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又稱彩繪泥塑、彩繪泥偶。鳳翔泥塑造型夸張、豐滿圓滑、稚拙古樸,并且采用墨線勾勒、繪彩,形成了對比強烈、色彩艷麗的獨有風格。由于其獨特的造型和傳承人精湛的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鳳翔泥塑的生產制作主要集中在鳳翔縣六營村。

鳳翔泥塑歷史悠久,起源已無法考證,學界對此眾說紛紜。鳳翔縣當地有相關傳說,傳說認為鳳翔泥塑起源于明朝初年,有一部分會做陶瓷品的江西籍士兵在鳳翔安營扎寨,用鳳翔當地的“板板土”和成泥巴,并捏成泥人等在集市上進行售賣,并相傳至今。這個傳說在很長時間內被認為是鳳翔泥塑的起源。然而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許多專家學者對這個傳說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鳳翔泥塑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早的功能應該是代替人殉的殉葬品。鳳翔在先秦時期為秦國都城雍城,在秦雍城豆腐村戰(zhàn)國制陶作坊遺址中出土了3件陶俑、15件陶鴿和7件陶獸,[2]更有力的佐證了鳳翔泥塑并非來源于江西、而是土生土長的觀點。

1、鳳翔泥塑的類別

鳳翔泥塑的分類多種多樣,主要依據制作手法、用途、作品形態(tài)和色彩這四個方面進行分類。

根據制作手法,鳳翔泥塑可分為圓雕和浮雕兩大類。圓雕類泥塑較多,而浮雕類泥塑只有掛片和燈曲罐兩種。

根據用途可將鳳翔泥塑分為四類。一是用具類,這類泥塑主要用于實際使用;二是裝飾、壁掛類,這類作品也是現代泥塑藝人制作的主要產品,用途主要為鎮(zhèn)宅辟邪、招福納祥;三是玩具類;四是供奉神造像。

鳳翔泥塑主要有五類形態(tài),分別是坐像、掛片、立人、雜貨和小貨,其中小貨和雜貨主要從工藝和形體上進行區(qū)分,小貨較雜活更小、制作也更為簡練。

鳳翔泥塑的色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彩繪,一種是白描。彩繪更注重顏色的對比,而白描更注重墨線的勾勒。從技藝上來說,白描作品更能代表藝人的技藝水平。

2、鳳翔泥塑的技藝

鳳翔泥塑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繁瑣,一般來說,制作一件鳳翔泥塑需要八道工序,即采土、砸泥、造型、制模、翻坯、合坯、粉洗、彩繪。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藝人想象力的就是“造型”步驟,由于近幾年鳳翔泥塑的銷售量直線上升,所以現代模具以石膏為主,并且統(tǒng)一生產制作。近年來,泥塑藝人胡新民在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在砸泥的過程中加入棉花等,使得鳳翔泥塑更易保存、不易損傷,同時改進顏料中各化學成分的配比,使得顏色更為鮮亮、不易褪色。

二、鳳翔泥塑的傳承保護現狀

1、家庭作坊式傳承

鳳翔泥塑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進行生產、銷售,以家庭為單位世代傳承,這種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了鳳翔泥塑的技藝連貫性和作品原真性,但是對鳳翔泥塑的制約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六營村成立了新明民俗文化傳承有限公司以及西府巧女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但是大多數村民仍然保持著家庭傳承的方式,尤其是老一輩的手工藝人。在筆者的走訪調查中發(fā)現,六營村內大多數老手工藝人并不愿意將自己的技藝外傳,公開教學中也只會教授一些不涉及核心技藝的簡單技能。

2、手工藝人年齡偏高

在筆者的走訪調查中發(fā)現,鳳翔泥塑手工藝人的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深先生已85歲高齡,而較年輕的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民先生也已51歲。由于鳳翔泥塑的售價較低,銷售量也不大,但制作過程又較為復雜,耗時耗力,導致青年大多不愿從事鳳翔泥塑的制作。

3、宣傳、保護手法單一

在宣傳、保護手段上,鳳翔縣文化館成立了民間美術展覽室,將鳳翔泥塑制作的全過程進行展覽,并輔以數字化的手段。但相對來說,手段仍然較為單一。在宣傳方面,主要還是以參加展覽會為主,影響范圍較小。在保護手段上,主要是以單純的展覽和錄制鳳翔泥塑制作影像為主,并沒有實現全方位的保護。

4、泥塑質量下降

傳統(tǒng)的鳳翔泥塑一般是由家庭生產,模具的制作也較為精致。由于近幾年鳳翔泥塑的需求量變大,手工藝人又在不斷減少,導致了模具批量生產和售賣,導致鳳翔泥塑的獨創(chuàng)性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產、毫無特色的商品。并且一些較有名氣的手工藝人開始收購村內閑散手工藝人的成品或委托他人進行代生產,成品質量參差不齊。

三、鳳翔泥塑的傳承保護方式建議

1、多方合作,協(xié)同治理

鳳翔泥塑要實現世代傳承,不僅僅需要內部力量(即傳承人自身),同時也需要依靠外部力量(例如:政府、組織、企業(yè)、群眾等)。[3]首先,傳承人是傳承的主體,也是傳承的實現者,傳承人自身需要正視鳳翔泥塑傳承,主動研習、創(chuàng)新相關技能,并且公開教授相關技能,培養(yǎng)傳承人;其次,作為政府應該加大對鳳翔泥塑傳承保護的資金投入,同時建立對鳳翔泥塑的管理體制,保證鳳翔泥塑傳承保護的流暢;對于社會組織和媒體而言,可以加大對鳳翔泥塑的宣傳力度,擴大鳳翔泥塑的影響力;對于企業(yè)來說,可以在保證傳承的基礎上,對鳳翔泥塑進行適當地商業(yè)化運營,為鳳翔泥塑的傳承保護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2、數字化保護

1992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世界的記憶”項目,旨在推動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鳳翔泥塑也可以借此東風,展開數字化保護的旅程。數字化保護不僅僅是用數字和媒體手段對鳳翔泥塑及其制作過程進行簡單的 錄影和建庫,更重要的是對鳳翔泥塑各個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進分析,并運用數 字化手段建立素材庫,并構建多媒體平臺,對鳳翔泥塑進行數字化創(chuàng)新應用。[4]

對鳳翔泥塑的創(chuàng)新可以利用已有的技術和經驗進行app開發(fā)。“l(fā)et's pottery!”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該app將陶瓷的制作過程分開,讓用戶感受陶瓷制作的過程,并且制作出自己喜愛的形制和花紋,感受陶瓷制作的快樂。鳳翔泥塑也可以模仿該app制作出鳳翔泥塑相關的app,在這方面,已有學者進行嘗試,陜西科技大學的牛文清在其碩士畢業(yè)設計中通過對鳳翔泥塑進行色彩與紋樣的提取,以及對鳳翔泥塑實體的3DSS三維掃描,最終設計出基于用戶體驗的鳳翔泥塑app。[5]

3、產業(yè)化保護

(1)品牌化戰(zhàn)略。鳳翔泥塑一直都是以家庭作坊為主進行銷售,生產量和銷售量都非常小,“單打獨斗”也使得鳳翔泥塑無法進一步擴大市場。雖然胡新民先生對鳳翔泥塑的品牌化作出了嘗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未能整合六營村資源并且設立統(tǒng)一標準,使得鳳翔泥塑的影響力仍然只限于陜西省內。品牌化戰(zhàn)略就是將六營村甚至鳳翔縣的泥塑資源,形成產業(yè)鏈,提煉品牌符號,設立統(tǒng)一的生產標準,保證泥塑品質,提高鳳翔泥塑的影響力。

(2)移動互聯網平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fā)展,移動互聯網傳播也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傳播方式。鳳翔泥塑可借助移動互聯網來推廣自身。[6]首先,利用“淘寶”等網絡銷售平臺對鳳翔泥塑進行銷售,擴大鳳翔泥塑的市場;其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建立公眾號和官方微博對鳳翔泥塑進行宣傳,擴大鳳翔泥塑的知名度。

鳳翔泥塑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對鳳翔泥塑的傳承與保護,需要從多方面協(xié)作,改變以往單一的保護模式,多角度、多方位的進行保護。加強對鳳翔泥塑的傳承與保護,可以發(fā)揚本土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同時,鳳翔泥塑的保護需要學術界繼續(xù)研究,不斷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2]田亞岐,王保平,陳鋼等.秦雍城豆腐村制陶作坊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4): 002.

[3]孫雅坤,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展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4.

[4]丁卓,劉穎,王碩.陜西鳳翔泥塑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fā)[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4): 77-81.

[5]牛文清.基于用戶體驗的鳳翔泥塑數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4.

[6]彭綺夢.基于移動互聯網平臺的無錫惠山泥人營銷傳播研究[D].江南大學,2014.

【作者簡介】

裴夢斐,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學(文化遺產管理方向)學生。

(責任編輯 馬穎超)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