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關中在線 >> 正文
陜西現(xiàn)存古籍160萬余冊 修復趕不上老化的速度
2015-07-15 09:54:15 來源:陜西傳媒網(wǎng)-《陜西日報》

原題:古籍修復要與“老化”賽跑

浩瀚的古籍,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豐富,據(jù)了解,現(xiàn)存古籍約有5萬余種、160萬余冊,大量珍貴善本更是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如何保護和利用好這些典籍?如何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對于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提升陜西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6歲的梁晉保,成為一名古籍修復師已經(jīng)有24個年頭。

時至今日,他已很難說清楚自己究竟修了多少書。從他手中經(jīng)過的,有從寶雞法門寺地宮挖掘出來的珍貴佛經(jīng)《毗盧藏》,也有距今400多年明崇禎元年的《新制諸器圖說》……在這個大眾略顯陌生、但事實上已經(jīng)流傳已久的行業(yè)中,修復師們正在用雙手,搶救瀕臨消亡的古籍,讓祖輩遺留的文化遺產(chǎn)重獲新生。

不過,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較量中,人的速度顯得尤為“渺小”。

每天追趕時間的修復師

與偌大的館藏相比,參與修書的工作人員卻很少,加上梁晉保和薛繼民,總共也只有8人。而且一天也只能修8到10頁,碰上破損嚴重的,一兩天才修一頁。

“你們是干啥的?”在梁晉保的從業(yè)生涯中,這樣的問題從不少見。他笑稱,一提古籍修復,大家都很陌生,不知道古籍是什么,也不知道修復是干啥。

所謂古籍,是指編纂、寫印于1912年前的書籍。珍貴古籍又稱為善本,主要指具有較高文物價值、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籍。不過,由于水火兵燹的破壞,古籍流傳至今已是百不存一,而能保存下來的,也大多經(jīng)歷歲月侵蝕,損毀和自然老化也非常嚴重,亟待修復?!拔覀円龅?,就是把破損的古書補好?!绷簳x保說。

然而,在這輕描淡寫的“補”字背后,所需要的工序卻復雜精細。糨糊、噴壺、鑷子、毛筆、小錘頭……是修復師們最常用的“設備”;伏案工作則是最常見的狀態(tài)。從拿到一本破損古籍開始,首先要進行核查,檢查基本情況并加以記錄,填寫修復檔案,“就像醫(yī)生看病,你得觀察有哪些毛病,記錄下來才好對癥下藥?!?/p>

然后還要拆書給書頁編號、紙張檢測、配紙、制糨糊……等到真正開始修補書頁的時候,修復師要將已經(jīng)拆開的書頁反面朝上,拿著毛筆在碗里蘸點糨糊,輕輕地涂抹在破損處,再用鑷子貼上補紙,工序繁雜,且每一步驟都容不得絲毫閃失。

34歲的薛繼民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專業(yè),在省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也有近10年的時間,得益于過硬的繪畫功底,他在業(yè)界已經(jīng)小有名氣,修起書來得心應手。但在此前的采訪中,他也坦言,這份工作比較枯燥,不能有太多的創(chuàng)造性,需要周而復始的重復,每天一坐幾個小時,眼睛易流淚,最疼痛的就是頸椎。

在梁晉保修復過的書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制諸器圖說》這本記載當年農(nóng)具器械和農(nóng)業(yè)發(fā)展狀況的古籍,“紙薄得一碰就掉渣子,書頁邊緣也被膠水黏住了。修復時要將書浸泡之后,用挑針和竹簽將書一頁一頁揭開,再將錯位的圖和文字重新拼接起來,太難修了!”

“沒有定力和耐性,這個活兒不好干?!标兾魇」偶Wo中心辦公室主任、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楊居讓評價說。據(jù)他介紹,目前陜西省圖書館館藏古籍數(shù)量約為32萬冊,其中有大量受損古籍待修復。

與偌大的館藏相比,參與修書的工作人員卻很少,加上梁晉保和薛繼民,總共也只有8人。而且一天也只能修8到10頁,碰上破損嚴重的,一兩天才修一頁。

“這么多書,可能幾代人都修不完”,是修復師們最大的感慨。

古籍是我們文化的根源

專家張燕說:“以地方志為例,這些書記載了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在研究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文獻,如果不保護好,可能出了這個地方就再沒有相關資料了?!?/p>

修復之難、時間之久,曾令不少人產(chǎn)生質(zhì)疑,花這么大力氣修復古籍有什么意義?除了學術研究,能帶來什么直接的經(jīng)濟效益嗎?

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姜妮有些無奈:“的確不可能看到什么立竿見影的經(jīng)濟效益”,但在這位年輕的省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看來,“古籍保護的意義不能以此來衡量?!?/p>

“任何文化要有其根源,古籍就是根源,而且從它這個紙的載體來看,也已經(jīng)算是文物了。雖然普通人對古籍接觸不多,也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內(nèi)容,但要知道,這些古籍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逆的,一旦消亡就真的沒有了,相關文化也就失去了源頭?!苯菡f。

在楊居讓看來,“保護古籍和保護文物的意義是一樣的?!彼忉屨f,鑒定古籍版本的時候有三項主要標準,第一就是其歷史文物性,其次分別是文獻資料性和藝術裝幀性,“相當一部分古籍,已經(jīng)被列入文物的范疇?!?/p>

據(jù)陜西省社科院古籍研究所所長、省古籍整理辦公室主任吳敏霞介紹,陜西現(xiàn)在存藏的古籍大約有5萬余種、160萬余冊,種類比較豐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始編于1978年,出版于1989年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共收錄陜西存藏古籍善本895部,其中188部屬于海內(nèi)外孤本書,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其中以反映陜西地域特色的古籍文獻數(shù)量多、價值高,對于研究陜西地方歷史,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陜西省圖書館,藏量與品位居全國之首的宋元刻本《磧砂藏》、明代孤本《襄陽郡志》、明萬歷刻本《海剛峰集》、清雍正銅活字印本《古今圖書集成》等都屬于國內(nèi)罕見的珍本,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啊洞兩安亍肥俏覀兊摹?zhèn)館之寶’,當年康有為來西安講學時就曾見到這部藏書,差點據(jù)為己有?!睏罹幼尳榻B說,這部經(jīng)書橫跨兩個朝代,歷時近百年才刻印而成。而《古今圖書集成》則是乾隆皇帝賞賜給當朝軍機大臣王杰之書,王杰也是清朝開國后百余年首位陜西籍狀元,這套藏書是皇宮所藏之物,在書函外都包有黃綾,是區(qū)別于宮外藏書非常重要的標志。

“古籍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后的遺產(chǎn),雖然沒有文物那么立體,但它記載的內(nèi)容很重要。”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長期從事文化研究,在各地調(diào)研時,除了實地走訪外,查閱當?shù)匚墨I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地方志為例,這些書記載了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在研究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文獻,如果不保護好,可能出了這個地方就再沒有相關資料了?!?/p>

修復趕不上老化的速度

專家吳敏霞建議,可以考慮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古籍博物館,將一些不具備存藏條件單位的古籍,統(tǒng)歸博物館統(tǒng)一保管保護;對一些民間存藏的古籍,也可采取古籍“寄存”制度。

為了保護和搶救這些瀕臨損壞、消亡的古籍,2007年,國務院曾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并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古籍普查保護工作,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命名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國家圖書館也開設了紙質(zhì)文物修復培訓班,培訓業(yè)內(nèi)人員。

“但修復速度太慢,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趕不上古籍老化的速度?!弊鳛閺氖挛奈锉Wo工作30多年的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玉虎教授,始終致力于研究紙張脫酸技術,“如果不進行脫酸,古籍老化的速度會繼續(xù)加快。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在保持古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又對它進行整體脫酸,加快修復速度。但這也是世界正在探索的一道難題。”

不過,李玉虎也強調(diào),“改善古籍的保存環(huán)境非常重要?!?/p>

以陜西為例,盡管有大量豐富的古籍資源,但開展修復工作的單位并不多。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大學圖書館,目前都沒有開展修復工作,主要是以提高館藏條件,建設標準化古籍書庫,來保護古籍文獻的傳承安全。

“修復工作,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開始的,要等到人員設置、經(jīng)費保障等各方面條件成熟以后才能做;如果達不到修復水平,而館藏條件較好,古籍破損程度不嚴重,寧愿維持現(xiàn)狀,也不要動它?!苯菡f。但標準化的古籍書庫對溫度、濕度等方面有著諸多要求,這些條件和標準在基層圖書館等存藏單位尚難實現(xiàn),而且由于存藏條件簡陋,古籍破損的程度和速度更為嚴重。

張燕在各地的調(diào)研中就發(fā)現(xiàn),不少縣區(qū)遺散著許多珍貴的古籍,但保護狀況堪憂,“有些就放在常溫的玻璃柜里,殘缺頁也沒人修復,肯定對古籍保存有影響”,在她看來,“缺乏經(jīng)費、人員素質(zhì)不高以及政府重視程度不足,都是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p>

針對這一問題,吳敏霞也建議,可以考慮設立符合國家標準的古籍博物館,將一些不具備存藏條件單位的古籍,統(tǒng)歸博物館進行統(tǒng)一保管保護;對一些民間存藏的古籍,可采取古籍“寄存”制度,所有權不變更,也進行集中保管,“這樣,可使不能再生的有限古籍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但相比于技術、館藏條件的改善,修復人才的缺口卻難以在短期內(nèi)得到彌補。

楊居讓用“奇缺”二字來形容眼下的現(xiàn)狀,“不光是陜西,全國都缺修復人才?!庇捎谌狈π袠I(yè)資質(zhì)認證,難以解決現(xiàn)有修復人員的工資待遇、職稱評定問題,成為制約人才后續(xù)發(fā)展的關鍵一環(huán);另一方面,“工作默默無聞,枯燥重復,對年輕人也難有吸引力?!?/p>

“老一輩的修復師可以把一生都投入到這項事業(yè)中,但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很難做到了?!绷簳x保感慨道,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堅持,在他看來,古籍修復不僅是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文化的延續(xù),對歷史的負責。

(責任編輯 姜丹)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