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精品视频一区_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_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_一级大黄片免费视频在线

  • 掃一掃上新西部網(wǎng)
  • 不良信息舉報窗口
您的位置:
當前位置: 首頁 >> 關中在線 >> 正文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xù)絲路情緣
2017-06-05 16:15:41 來源:新華網(wǎng)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xù)絲路情緣

“一帶一路”峰會期間新華網(wǎng)頁面截圖。(千年鎏金銅蠶在國家大劇院展出)

新華網(wǎng)西安6月4日電(記者沈虹冰 楊一苗 蔡馨逸)“青山隱隱水迢迢”,千百年來,池河之水繞著鳳凰山靜靜流淌?!安^作繭絲皓皓”,這里的人們種桑養(yǎng)蠶,在青山綠水間書寫著世世代代的勤勉。

33年前,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一個普通農(nóng)民在河床上淘金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件珍貴的漢代文物——鎏金銅蠶。習近平在上個月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就提到過它。如今,這件文物也因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變遷而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沙坑里淘出的珍貴文物

1984年12月,陜西省石泉縣池河鎮(zhèn)農(nóng)民譚福全和兒子譚可寶在河水中淘金時,在沙坑里發(fā)現(xiàn)了這枚幾乎和真蠶同樣大小的鎏金銅蠶,周圍還有若干枚五銖錢。這件銅蠶如成人小拇指般大小,通體長5.6厘米,上身略微彎曲,頭部微微上揚,就像正要吐絲的樣子。經(jīng)專家鑒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銅蠶不大,其藝術水準和制作工藝卻極佳。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管部副主任賀達炘說:“這件圓雕作品細部刻畫寫實具象,首尾9個腹節(jié),腹足、尾足做得非常精細,連腹部凹痕都清晰可見,那頭部上揚的姿態(tài)凝固了春蠶即將吐絲成繭的生動神態(tài)?!?/p>

鎏金銅蠶體現(xiàn)著中國先輩的智慧。鎏金是一種給金屬表面涂金的加工工藝,這一技術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非常成熟,在漢代使用普遍。將金箔融化于汞,再涂之于器物表面,經(jīng)過加熱之后汞會蒸發(fā)掉,金就貼于器物之上。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xù)絲路情緣

記者5月31日在陜西石泉桑蠶博物館拍攝的鎏金銅蠶雕塑。新華社 陳昌奇 攝

鎏金銅蠶身世成“謎”

鎏金銅蠶為何會在河床的沙石中出現(xiàn)?這樣一件與真蠶幾乎一模一樣的文物,在2000多年前有怎樣的功用?盡管專家對此進行了多方考證,但對這件鎏金銅蠶的身世仍無定論,有多種推測。

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于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翙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fā)現(xiàn)“金蠶數(shù)十箔……”。北宋李昉編纂的《太平御覽》中也提到秦始皇陵里“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同時,從“春蠶到死絲方盡”到“辛勤得繭不盈筐”,小小春蠶食葉而吐絲,絲盡而化蛹成蛾,這一唯美傷感的意象也使蠶一直為古今詩人們所吟誦。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蠶是豐盈潤物、執(zhí)著奉獻的象征,也是羽化重生的象征。賀達炘說,蠶代表著多種意象,這件文物可能是陪葬品寓意重生,也可能用于祈禱和慶祝蠶桑豐收。無論哪種說法,史料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么樣子,直到這只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足見它的珍貴。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xù)絲路情緣

一名游客在鎏金銅蠶故里陜西省石泉縣桑蠶博物館里體驗傳統(tǒng)腳踏繅絲車。新華社記者 陳昌奇 攝(5月31日攝)

見證東西方文明交融

作為和平使者,神奇的蠶見證了東西方文明“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公元前4世紀,希臘文獻中第一次將中國叫做“賽里斯”(Seres),意即“蠶絲之國”,而那時中國絲綢已傳入歐洲很長時間了。了解世界歷史,深讀中國文化,發(fā)現(xiàn)這樣獨一無二的神奇文物也就容易揭開謎底。

中國的蠶種及桑蠶養(yǎng)殖技術什么時候傳到西方、怎樣傳到西方,一直沒有確切記載。但眾多流傳在絲綢之路上的傳奇故事可以印證:人類歷史上先進技術和文化的交流從未停歇,而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從來都對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胸懷。

發(fā)現(xiàn)鎏金銅蠶的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也被稱為“金蠶之鄉(xiāng)”。這里濕潤溫和的自然氣候和多山少田的地理條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蠶?;?。石泉縣蠶桑博物館的講解員劉紅說,石泉縣興桑養(yǎng)蠶的歷史起源于西周時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至秦漢時期,石泉所在的漢河谷地已經(jīng)是“桑柁遍地”。今天的石泉縣有桑園總面積7萬余畝,全縣有養(yǎng)蠶農(nóng)戶8000余戶。2016年蠶桑產(chǎn)業(yè)總產(chǎn)值達15.36億元,規(guī)模以上絲綢工業(yè)產(chǎn)值11.86億元。

鎏金銅蠶:見證千年傳奇,接續(xù)絲路情緣

石泉縣現(xiàn)代化絲綢廠里,一名工人正在繅絲車間工作。 新華社記者 陳昌奇 攝(6月2日攝)

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很多見證絲路興盛的文物。上世紀70年代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也是見證古絲綢之路交往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中一件獸首瑪瑙杯,無論造型和制作工藝,都具有濃郁的西方特色?!斑@種漏斗式的盛酒器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的飲酒器具?!辟R達炘說,可見在唐代,陜西與絲路各國的交流交往豐富多彩,給百姓的生活方式帶來了許多改變。

而鎏金銅蠶的“重見天日”,成為絲綢之路上交流融合的見證。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明和文化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兩千多年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淀和豐碩的文化遺產(chǎn)?!?/p>

“鎏金銅蠶傳奇千年,印證絲路情未了!”文化學者肖云儒說:“古絲路從來都是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這其中既有絲綢、茶葉、瓷器從這條通路走向世界,也有宗教、西域物產(chǎn)傳入中國,這些都是各國、各民族手拉手共同發(fā)展的證明?!?/p>

(責任編輯 王順利)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12377
手機舉報APP下載
陜西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029-85260304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擁有新西部網(wǎng)所有版權 備案號:陜ICP備06011504號-3 技術支持:錦華科技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