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高原最美的季節(jié),我們學校在草原上扎三四十頂帳篷,爬山、踢足球、煮牛肉、吃酸奶?!?/p>
“學生看最喜歡的武打片、動畫片,看到凌晨一兩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八一孤兒學校校長尼瑪仁增如此安排,可謂“別有用心”,“我們平常封閉式管理,偶爾狂歡十天,就想讓學生們像回到家鄉(xiāng)的草原一樣”。
20世紀90年代,康巴漢子尼瑪仁增參與創(chuàng)辦玉樹州首所孤兒學校,“當時,我們想對玉樹州下轄六縣的每個鄉(xiāng)鎮(zhèn)給一個入學名額,但沒想到孤兒那么多。”
雖有官方支持,但辦學路“捉襟見肘”,“有時候賬上只有幾百元(人民幣,下同)……我們只能兩年招一屆?!?/p>
“我去四處籌款,如果能爭取到一兩萬元經(jīng)費,感覺走路都有點飄。”在他看來,“這筆錢能辦很大事,夠學生們吃上幾個月的飯?!?/p>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州發(fā)生7.1級強烈地震。
“當時,學校里的200多名學生正在食堂吃飯,”尼瑪仁增再憶這段經(jīng)歷,“幸虧食堂質量好,我們實現(xiàn)師生零傷亡,但宿舍倒了,教學樓裂開了縫?!?/p>
震后三天,孤兒學校在板房內復課,創(chuàng)造玉樹震后復課最早紀錄。至2014年,孤兒學校建起新校舍走上正軌,幾經(jīng)易名后,定名為玉樹州八一孤兒學校。
辦學路上,也有來自臺灣的基金會捐錢建校舍,志愿者們還來高原,教學生們音樂,一起打籃球、玩游戲。
與普通學校不同,尼瑪仁增明白,學生最好的老師是父母,可學校的孤兒們缺失家庭教育,“我們首先得想辦法要讓他們心理健康,教他們怎么做人?!?/p>
每逢寒暑假,孤兒學校的學生們,該何去何從?尼瑪仁增有辦法,對回不了家鄉(xiāng)的,由教師包干帶回家,有的牧區(qū)村落負責人,不僅帶自己村上的孤兒回家鄉(xiāng),還愿意多帶幾個沒有著落的孩子,“利他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做。”
玉樹州囊謙縣的索南拉宗說,剛轉到孤兒學校時,“我一個人待在教室,沒去吃飯。老師跑過來找我,把我?guī)У绞程茫o我打飯,還教我怎樣排隊打飯?!?/p>
初二年級的桑丁曲吉說,“一來到學校,班上的同學都圍著我,問我來自哪里,還一個個介紹自己。他們帶我去看宿舍、食堂,特別感動?!?/p>
偶爾,學生們稱呼尼瑪仁增“校長爸爸”。
如今,孤兒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明顯,學生人數(shù)達400多名。尼瑪仁增說,這得益于學校享受民政系統(tǒng)和教育部門的雙重經(jīng)費保障?!拔覀兊膶W生,在同一片藍天下,享受著同樣的待遇。我干得很欣慰,很有勁。”(胡鐘藝 胡貴龍 張?zhí)砀?潘雨潔)
(責任編輯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