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文物局參加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介紹了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
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6月5日,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前夕,陜西省文物局參加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介紹了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

陜西省文物局參加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通報介紹了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情況。
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周魁英表示,歷屆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各級文物部門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履職盡責,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特別是近5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分別投入2.72億元、5515萬元用于革命紀念館的免費開放、陳列展覽、宣傳教育和館藏文物保護工作,共有70余處紀念館和革命舊址對外免費開放。全省革命紀念館(舊址)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作用,舉辦展覽900余個、開展活動2400場次,參觀人數多達8000萬人次。其中,延安革命紀念館主辦的“鑄魂——延安時期的從嚴治黨”榮獲“2017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優(yōu)勝獎”。同時,陜西一方面以延安精神為主題在省內外舉辦革命文物巡展,“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大型展覽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另一方面則組織“延安精神宣講團”在全國各地宣講,擴大了陜西紅色文化影響力。
周魁英表示,省文物局未來將認真落實中省有關精神要求,嚴格執(zhí)行相關法律法規(guī),繼續(xù)做好陜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使之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匯聚發(fā)展動力和講好陜西故事、展現中國形象、增強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動力。
陜西革命文物家底:
陜西革命文物類型豐富,涵蓋了黨中央、邊區(qū)政府機構、重要會議舊址,中央領導及西北革命根據地領導人舊居,文化、教育、金融、醫(yī)療、宗教、工業(yè)、外交等機構舊址、國際友人舊居,戰(zhàn)場遺址、烈士陵園、碑刻標語、國共合作抗戰(zhàn)舊址等各種類型,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在我省形成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革命舊址群、以漢中為中心的陜南片區(qū)川陜根據地、以西安和銅川為中心的關中革命舊址群的分布格局。
根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陜西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9058處,其中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224處(1310個點),已向國家文物局報備的革命文物98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9處;全省共有可移動文物774萬件套,其中革命文物10.4萬件套,已向國家文物局報備革命文物42662件組。
陜西革命文物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2019年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第一批)》中共有15個片區(qū)的645個縣(區(qū)),陜西有2個片區(qū)共有65個縣(區(qū))被列入,縣(區(qū))占總數10%。
(責任編輯 石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