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生被舉報卻無恙,是否與有人撐腰有關?在人大招生腐敗的利益鏈上,蔡榮生是人大內(nèi)部唯一的一環(huán)嗎?隨著案件的審理,這些疑問必須得到回答。
南京市檢察院30日透露,以涉嫌受賄罪決定對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yè)處原處長蔡榮生予以逮捕。經(jīng)查,2006年至2013年,蔡榮生利用職務便利,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為考生提供幫助,收受賄賂1000余萬元。
受賄1000余萬元的背后,上演了多少看不見的骯臟交易,有多少本無資格的考生走進人大,又有多少本該被錄取的學生失去機會。招生腐敗的惡劣之處正在于,在名額既定的前提下以損害他人權益的方式抵達灰色目標。如今,蔡榮生已經(jīng)被批捕,那些招生腐敗也會日漸清晰,對那些靠權錢入讀人大的學生,該清退的清退,該撤銷學位的撤銷學位。
此前,有報道稱,蔡榮生曾讓一名11歲的富二代上了人大本科。如果這一說法屬實,對這起公案顯然也應調查,并啟動糾錯程序。
蔡榮生案中,有一個細節(jié)令人費解,從2010年開始網(wǎng)上即有大量舉報材料直指蔡榮生利用自主招生、提前錄取等機會受賄,但蔡榮生一直安如磐石。直到去年9月中紀委第一輪第十巡視組進駐人大之后,指出人大的財務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蔡榮生才落馬。由此,便引申出兩個問題,蔡榮生被舉報卻無恙,是否與有人撐腰有關?在人大招生腐敗的利益鏈上,蔡榮生是人大內(nèi)部唯一的一環(huán)嗎?隨著案件的審理,這些疑問必須得到回答。
透過此案,還需追問一句,高校招生腐敗案何以不斷發(fā)生?縱觀高校腐敗,集中在四大領域:基建、招生、采購和后勤。尤其是招生腐敗,“分不夠,錢來湊”,更容易激起民眾憤慨。有業(yè)內(nèi)人士總結稱,由于制度設計得不夠嚴密、信息公開過于弱化,以及招生監(jiān)督的缺位或流于形式,使得自招成了腐敗的“易發(fā)區(qū)”。而最大的問題正在于,權力過大約束過弱,信息不夠公開透明。
于2003年啟動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因為間或的腐敗案,正在遭遇輿論“圍毆”。應該說,自主招生有其存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不能因噎廢食,將臟水連同孩子一起潑掉,但如果不切斷利益輸送,自主招生制度必然遭受公眾更強烈的質疑,進而陷入信任危機。此前,人大已被暫停一年自主招生,教育部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管理工作的通知》,意在壓縮自主招生可能出現(xiàn)的亂象。但效果如何,尚需觀察。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