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至今仍是國內外高度關注的話題。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到學界,從主流媒體到自媒體,都踴躍參與了“一帶一路”的話語構建,形成了聲勢浩大、異彩紛呈的輿論氛圍。但在有關表述中,有些話語缺乏深思熟慮,難以讓人理解和認同,甚至可能產生負面效應。我們認為,“一帶一路”話語的構建,應該充分考慮如下三個關鍵問題。
慎選話語內容
任何話語表達者,首先應該弄清楚究竟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說什么有利于實現(xiàn)自己的話語目的。
第一,應該準確解讀“一帶一路”的核心內涵。這就需要吃透中央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追求,特別注意彰顯其中重要的、別人能理解、愿接受的價值取向。這就是建設“命運共同體”、“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目標追求,“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理念,“親誠惠容”的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
但目前有些話語明顯沒有正確體現(xiàn)甚至有悖于上述價值取向。例如,過于強化我國利益訴求的聲音,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更有人還高調把“一帶一路”與軍事問題相聯(lián)系,這顯然與“一帶一路”的和平主旋律不協(xié)調?!耙粠б宦贰苯ㄔO確實也需要安全保障,但應該多倡導安全合作,打造“安全共同體”。
第二,要多換位思考,尋找共鳴點。在話題設置和內容選擇上,在考慮自己利益的時候,也有必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回避其未必認同的東西,努力發(fā)掘共鳴點,激發(fā)對方的興趣。從而通過心理上的認同,帶動行動上的共振和協(xié)同。2014年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就是“絲綢之路”話題共鳴的成功典范。我國領導人積極肯定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計劃與“一帶一路”建設高度契合,并努力推動兩者對接,促成了在哈薩克斯坦建設工業(yè)園區(qū)等一系列重大合作的啟動。這些都是話題契合帶來的成功。
第三,要談文化、拉家常?!耙粠б宦贰彪m然是經濟唱主角,也需要配角,更需要基礎和舞臺。我國流行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成功經驗,并未過時,“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文化牽引和浸潤。文化的交流能夠增進理解,消弭“商戰(zhàn)”的硝煙,促進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拉近。因此,文化話題、文化元素也應該成為“一帶一路”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美國學者芮樂偉·韓森在《絲綢之路新史》中指出,在絲綢之路上傳播的思想、技藝和藝術比貿易本身具有更大的意義。這是“一帶一路”話語構建的重要歷史基礎和寶貴文化資源。結合有關國家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努力挖掘文化聯(lián)系,凝練共性話題,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例如“佛家文化”就是絲綢之路上一個頗有吸引力的話題。達摩、鳩摩羅什、法顯、玄奘等高僧等都是行走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有很多的故事可講。還如,“阿凡提”也是絲路沿線多個國家津津樂道的積極形象。這些都可為“一帶一路”搭橋加油。
第四,多設置貼近民生的話題。通過多宣傳“一帶一路”在就業(yè)、交通、醫(yī)療、教育、文化、城建、日常生活、旅游等方面將給當?shù)貛淼膶嵒?,讓民眾認識到“一帶一路”與自己的生活與發(fā)展息息相關,以贏得廣泛的支持。
善用話語形式
話語形式的選擇,并不只需要簡單的咬文嚼字的功夫。尤其是“一帶一路”話語,面向的國家眾多,國情有別,文化差異巨大,在選擇話語形式時,不僅要考慮語言本身的特點,更應充分考慮受眾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習俗等因素,構建最為得體的話語,讓受眾樂意聽、能聽懂、愿接受,努力實現(xiàn)入腦入心的表達效果,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礎。
第一,善于運用受眾的話語。話語構建,要研究和把握受眾的話語體系和話語風格,并努力使用當?shù)氐恼Z言文字。這就是要入鄉(xiāng)隨俗,將自己的話語“當?shù)鼗薄H绱瞬粌H方便受眾理解,而且有利于增進受眾的親切感,容易贏得認同。
第二,謹慎使用刺眼的字詞?,F(xiàn)代漢語中有很多來源于軍事的詞語,雖然其意義已經引申泛化,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已經習以為常,并不會感到它們的火藥味,但如果簡單用于對外宣傳,則會產生不良影響。如媒體習用的“戰(zhàn)略”、“橋頭堡”、“排頭兵”等,都不是對外宣傳的好的話語形式。
第三,多講生動的故事??谔柺降男麄骱涂斩吹恼f教,一般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多講體現(xiàn)“一帶一路”理念和愿景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比如說,可以借中國流行語“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所表達的樸素道理和成功感悟,來講述中國高速公路和高鐵的發(fā)展給中國的發(fā)展帶來的實惠。可以講華為公司如何與埃及共建信息港,帶動埃及追求5G時代的“跨越發(fā)展”等。
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
話語只有得到有效傳播,才能說完成了話語構建。在現(xiàn)代傳媒發(fā)達的時代,只有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才能實現(xiàn)話語的有效建構。在“一帶一路”話語構建中,除了一般傳播策略和手段之外,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重視。
第一,改變自言自語狀況,設法尋求互動。要尋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努力將我們的話題及訴求與對方話語融匯,吸引對方傾聽我們,形成互動。例如,“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俄羅斯有不少人認為,這將直接影響其“歐亞經濟聯(lián)盟”戰(zhàn)略,因而態(tài)度消極,甚至反對。為了消除俄方擔憂,我國設置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建設對接合作”這一話題,引發(fā)了俄方的興趣和積極回應,很快中俄簽署了《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lián)合聲明》,俄方公開表示“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愿與中方密切合作,推動落實該倡議”。話語互動變成了行動上的支持。除了設置能互動的話題,也需要適當開展媒體輿論互動、與合作方互動、會議研討等,并積極回應外方輿論。
第二,開辟民間傳播渠道。單純依靠政府和媒體傳播容易給人產生“政治說教感”和“商貿兜售感”,效果有限。應該拓展傳播平臺,把政治話語、經貿話語適當化為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推動學界、社團、地方、企業(yè)等民間交流對話,爭取民意支持。
第三,采取多樣化現(xiàn)代化傳播形式和手段。可以借助報刊、影視、廣播、互聯(lián)網(wǎng)、移動媒體、展覽等不同傳播手段,采取適合國外受眾特點的藝術化、物質化、大眾化的表現(xiàn)方式,生動活潑地傳播“一帶一路”話語,追求“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
第四,適當借力外國媒體。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和國際知名媒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而這正是“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的基本保障。為此,我們要主動表達、正確表達、善于表達、得體表達。
(本文系國家語委重點科研項目“‘一帶一路’話語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語情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師皎)